TESSYS手术的相关器械发明及术中行关节突成形的有限元分析与临床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uwu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一种三维椎间孔导向器的设计及尸体研究目的:设计出一种三维椎间孔导向器,并将其在尸体研究中应用,以评估其可行性和穿刺的准确性,为后续的临床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反向定位原理初步构想出概念,在绘图软件上绘制出三维椎间孔导向器示意图。三维椎间孔导向器分为导向架和万向导向器两个部分,可拆分组装。导向架用ABS塑料打印制成,万向导向器由医疗器械厂家定制制作。三维椎间孔导向器制作完成后在六具尸体标本上初步验证其可行性,按顺序穿刺双侧的L3-4、L4-5和L5-S1椎间孔,共计36个椎间孔。穿刺操作由同一名脊柱外科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完成。在实验之前,该医生接受过椎间孔镜手术操作培训,熟练掌握椎间孔镜操作技术,并已独立完成100例以上的椎间孔镜手术。该医生采用徒手穿刺法(对照组)和椎间孔导向器辅助下穿刺法(实验组)对所有椎间孔按顺序完成穿刺操作。比较两种方法下术者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透视次数、明显误差次数和单个椎间孔的总定位穿刺完成时间,绘制学习曲线。结果:实验组穿刺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穿刺次数、透视次数、明显误差次数和单个椎间孔总定位穿刺完成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学习曲线较对照组低平,总定位穿刺时间随着穿刺的增加先呈递减然后呈水平趋势,而对照组总定位穿刺时间虽有下降趋势,但呈波动状态。结论:该三维椎间孔导向器结构紧凑,术者应用其辅助椎间孔穿刺可以缩短学习曲线,减少穿刺损伤和透视次数,有其临床可行性。第二部分TESSYS术中行关节突成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力学分析目的:建立正常L1-S1节段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分析TESSYS术中行关节突成形对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位无既往腰椎病史志愿者的腰椎三维CT数据,将CT扫描获得的断层数据经Mimics软件转化为三维影像,继而利用模块进行网格面划分,对模型中各椎间盘、关节软骨、韧带和关节囊建模并优化,赋予其材料属性,获得正常L1-S1节段有限元模型。与既往文献对比,验证本模型的有效性。在正常L1-S1节段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依据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术中关节突成形情况,建立L4-5椎间盘突出模型(M1)、5mm关节突成形模型(M2)和7.5mm关节突成形模型(M3)。在左旋、右旋、左侧曲、右侧曲、前屈及后伸共6种工况下分析三组模型的L4椎体位移程度、L4-5双侧关节突关节的应力分布以及L3-4、L4-5及L5-S1椎间盘内压力的改变。结果:我们建立了正常L1-S1节段有限元模型,与既往研究对比,验证了本次模型的有效性,并在正常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L4-5椎间盘突出模型(M1)、5mm关节突成形模型(M2)和7.5mm关节突成形模型(M3)。对三种模型在六种工况下的力学分析发现:六种工况下M2和M3模型较M1模型L4椎体位移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2和M3模型之间的L4椎体位移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4-5左侧关节突关节的应力分析示:在前屈工况下M2和M3模型较M1模型该关节应力下降(P<0.05);左侧屈工况下M2和M3模型该关节应力大于M1模型(P<0.05);后伸、右侧屈、左旋和右旋工况下,三模型之间应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4-5右侧关节突关节的应力分析示:前屈工况下,M2和M3模型较M1模型该关节应力明显上升(P<0.05);左旋工况下M3模型该关节应力大于M2,M2模型该关节应力大于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伸、左右侧屈和右旋工况下三模型之间该关节应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模型L4-5间盘应力分析示:前屈、左旋和左右侧屈工况下,M2和M3模型L4-5间盘应力大于M1模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伸工况下M3模型L4-5间盘应力大于M1和M2模型(P<0.05),而M1和M2模型间无明显差异(P>0.05)。右旋工况下,M3模型该椎间盘应力大于M2,M2模型该椎间盘应力大于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六种工况下三种模型的L3-4和L5-S1间盘应力分布无明显差别。结论:正常L1-S1节段有限元模型验证顺利完成,模型预测结果可信,可用于生物力学分析及手术情况模拟。椎间孔镜术中行7.5mm关节突成形较5mm关节突成形在特定工况下会增大关节突关节和节段椎间盘的应力,但不会引起临近节段间盘的退变。第三部分关节突成形与不成形在TESSYS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目的:探究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术中行关节突成形对患者的影响,比较关节突成形与不成形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自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行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髓核摘除术的98例病人,50例术中行关节突成形(实验组),48例术中未行关节突成形(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的穿刺次数、透视次数、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比较两组病人术后1周、3个月、1年的腰部与患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前与术后1年的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r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末次随访时以改良Mac Nab标准评估全部病人的治疗满意度。比较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透视次数、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腰部VAS评分在术后1周、1月和1年时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患肢VAS评分在术后1周、1月和1年时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实验组较对照组患肢VAS评分在术后1周与术后1月时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年时两组病人患肢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病人腰椎JOA和ODI评分在术后1年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病人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病人末次随访时满意率分别是90%和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术中行关节突成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与未行关节突成形技术相比,具有症状缓解快、手术时间短、减少透视与穿刺次数的优点,且不增加手术并发症。
其他文献
伴随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开启,毛泽东研究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此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趁势沉渣泛起。一些研究者避而不谈历史观问题,在所谓“秉笔直书,还原真相”的名义下,对毛泽东生平及思想进行所谓的重思与再评价。其显著特征是以学术研究为形式,以实证史学相标榜,打着价值中立的旗号,专门挑拣毛泽东宏伟生平中的某些失误或错误大做文章。诸种荒谬言论背后皆折射出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和形而上学的方法论,暗含着鲜
研究目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在基因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Lnc RNA-H19是哺乳动物发育过程中最保守的非编码转录本之一,被证实参与小肠上皮再生以及调控成肌纤维细胞、角化细胞分化。根尖乳头干细胞是一种神经嵴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牙根和牙槽骨的发育中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lnc RNA-H19对SCA
第一部分X射线诱导持续分泌TGF-β1的模型细胞构建及其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研究目的:放疗引起的晚期纤维化是常见的临床问题,TGF-β1在纤维化的发生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射线照射后TGF-β1增加的原因尚无定论。本实验拟通过射线照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构建持续分泌TGF-β1的模型细胞,研究其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发生并探索其与TGF-β1分泌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6MV X射线照射EA.Hy
目的:结直肠癌是目前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病因,目前可用于结直肠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敏感性及特异性较低,mi RNA的异常表达与结肠癌的进展密切相关,我们的研究旨在寻找新的循环micro RNAs(mi RNAs)作为CRC(Colorectal cancer,结直肠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并探讨其在CRC中的表达和调控作用。方法:1.通过GEO数据库在线工具GEO2R确定候选mi R-592。采用
背景与目的: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以局部浸润性生长和过度新生血管形成为特征。其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GBM),占胶质瘤的50%左右,其5年生存率小于10%。众所周知,胶质瘤是一种高度异质性肿瘤,即使是来自同一肿瘤的不同细胞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基因表达和生物行为模式。因此,如何提高胶质瘤诊断的准确性,为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靶向治疗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长链非编码RNA(
论文聚焦于无形式艺术从20世纪30年代起在法国本土的语境中发生发展的过程,与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等理论相结合,通过对具体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研究,考察艺术家如何以视觉的方式对战后的现实做出回应。论文的第一章对“无形式”概念进行溯源。“无形式”一词由乔治·巴塔耶出,与越界和违反禁忌等观念联系在一起,呈现为一种打破等级的运作,与二战前后法国的艺术创作有着诸多共同之处。米切尔·塔皮耶是将“无形式”发展为“
第一部分LncRNA EGOT在甲状腺癌中表达及功能目的:本部分主要研究LncRNA EGOT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在甲状腺癌增殖及侵袭等表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附属肿瘤医院2015年1月到6月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分别包括配对的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及腺外侵袭组织共四组,进行ce RNA芯片检测,生物信息分析筛选出侵袭性甲状腺癌中高表达lnc RNA,通过Q-PCR在组织内验证后,把相应的基
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在经济、社会领域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继项目及区域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政策之后,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管理政策,近年来尤以生态空间分类管控及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分最为瞩目。这些政策与法律法规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及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总体向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在生
内质网和线粒体之间的Ca2+流动对细胞及动物体内许多生命活动(如线粒体活性控制,代谢通路调节等)具有重要作用,而线粒体附着的内质网膜(mitochondria-associated endoplasmic reticulum membrane,MAM)对内质网与线粒体之间的Ca2+流动具有重要意义。Sigma-1受体(Sigma-1 receptor,SIG-1R)是一种定位于MAM的内质网分子伴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区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和“放大器”,其气候变化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科学关注。然而,与北极海冰在近几十年呈现急剧下降现象相反,南极海冰却呈现上升趋势,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虽然目前很多学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南极海冰上升现象给出了解释,但是目前对于南极海冰表面云-辐射通量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现有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时间跨度较短、空间尺度较小、分析的参量较为单一和使用数据源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