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文共包括三个部分:1.简要介绍了微卫星标记技术的优点、微卫星的突变、微卫星分析的一般流程、微卫星的应用及存在的缺陷等.2.通过4个微卫星座位对中国水域的3个江豚种群进行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检测.共分析了82头江豚的组织样品,其中南海种群42头,黄海种群21头,长江种群19头.结果表明,黄海种群(H<,E>=0.65)和长江种群(H<,E>=0.57)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南海种群相对较低(H<,E>=0.36).中国水域的江豚总体上具有较明显的种群分化和遗传结构(F<,ST>=0.1187,R<,ST>=0.2303),但不同种群之间的分化和结构水平不同.南海-长江(F<,ST>=0.1366,R<,ST>=0.3168)以及南海-黄海(F<,ST>=0.1088,R<,ST>=0.2155)之间的种群遗传结构水平较高,而黄海-长江之间的遗传结构水平较低(F<,ST>=0.0349,R<,ST>=0.0808),基因流水平较高(N<,m>=6.9).除EV94Mn外,黄海种群和长江种群在其余3个座位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没有显著差异.结合mtDNA控制区序列变异的分析,我们认为黄海和长江种群之间可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迁移和基因流.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对长江口及其临近水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证长江种群与黄海种群之间迁移和基因流的畅通.当然,进一步的研究仍是非常必要的.3.通过9个微卫星座位,对安徽铜陵白鱀豚养护场内的半自然水域江豚饲养群体中的2头幼豚进行亲子鉴定,共分析了21头江豚样品.成功地确定了其中1头幼豚的亲子关系,从而为建立最佳的饲养群体繁育谱系和有效的遗传管理方案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遗传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