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相“元气本体论”的思想研究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zi_l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的概念在先秦就已被提出,其发展经历了先秦、汉唐和宋明3个高峰。到北宋时期,张载建立了以“气”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提出了“太虚即气”的观点,该观点由“太虚”和“气化”两个部分阐释了宇宙构成,认为世界是由“气”聚散构成的,被称之为“气学”。到明朝中叶,程朱理学仍为官方正统,这个时候阳明心学初见峥嵘,而气学的主要代表之一罗钦顺虽然修正了朱熹的理气论,但仍尊崇朱子。  在此背景下,王廷相作为气学代表人物之一,受张载气本论哲学的影响,同时对程朱的理气观进行了批判。他说:“元气化为万物,万物各受元气而生。”即认为气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构成万物的材料。王廷相的著作被后人均辑入《王氏家藏集》,其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慎言》《雅述》《内台集·答何伯斋造化论》《太极辩》《五行辩》等作品中。在《道体篇》中他引出“有无”“太极”“太虚”“道体”“阴阳”“五行”等名词,进而系统的介绍了“元气本体论”的概念。  王廷相在《慎言·道体篇》中说:“气者,造化之本。”他从“元气”为“世间万物产生根本”的观点出发,那么,“太极”就不是朱熹所讲的“理之极至”,而是“气之极至;“太虚”就不是朱熹所讲的离气而独存的“净洁空阔底理世界”,而是“有虚即有气,虚不离气,气不离虚”的物质存在形式;“有”和“无”就不是用来区别现象界的有限性和本体界的无限性的一组范畴,而是用来说明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往复循环、运动不已的一组范畴;“理”就不是“有此理后方有此气”的精神绝对体,而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性(气之具);“器”就不是在“理”的统摄下居于第二位的“形而下之器”,而是物质实体存在的具体形式(“气之成”);“阴阳”就不是如朱熹所讲的精神绝对体的负荷者(理搭在阴阳上,如人跨马相似),而是物质世界本身所以“往来”“屈伸”运动不息的内在动力。总之,“太极”“太虚”“有无”“理器”“阴阳”等范畴,过去曾是道学家们用来概括精神本体的“万善至好的表德”,现在成为唯物主义者王廷相用来从各方面形容“气化”多样性的“万善至好的表德”,成为发展气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本体论的有利武器。而王廷相的唯物主义根据则是“物虚实皆气,通极上下造化之实体也”,即充满世界的是气,不是理。这是被王廷相彻底发展了的气一元论,是对张载“知虚空即气则无无”观点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  王廷相的“元气本体论”思想受张载的“太虚即气”的影响很大,但他超越张载的其中一点就是将“气本”与“气化”统一起来。他在《道体篇》中讲,不论是“元气”(浑浑者)还是“生气”(生生者)都是道之体,其中无形的“元气”是道的根本,有形的“生气”是道的显现。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寓意,其一是将“元气”与“生气”统一起来,认为二者皆道,进而将“气本”和“气化”统一起来;其二则将“道”与“气”统一起来,二者是一种体用关系,即气为体道为用。前者是对张载学说的一种突破,而后者是针对朱熹道体气用思想的批判。所以,王廷相认为“世儒止知气化,而不知气本,皆於道远”,他一方面肯定了朱熹的气化学说,一方面却否定了朱熹的理本论。在气的统一性和世界的多样性矛盾上,王廷相提出了“气种说”,即认为气之所以能创生万物,是因为在气具有先天而存在的种子。为了将“气本”和“气化”统一起来,确保气化过程中的根本性、同一性,王廷相进而提出了“气种之有定”。  总之,身为一名哲学家,王廷相在大明王朝逐渐由强盛转向衰落、程朱理学仍居正统地位、阳明心学方兴未艾之际,继承了张载的气本论,认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就是元气,“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在批判程朱理学思想的过程中,发展了唯物主义思想,为中国哲学史上独放异彩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之一。王廷相在本体论、认识论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崭新见解,超越了王阳明,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是明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卓越的唯物论者。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烟水处理对黄芩展叶期、现蕾期、开花期、果熟期及枯萎期不同物候期生物量及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在不同物候期采用灌根和叶面喷施烟水的方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