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角下贵州省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配置研究

来源 :贵州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y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问题聚焦在了党和国家的视野之下,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扎实的实用型人才的同时,也从本质上推动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进程。但是,地处西南地区的贵州民办高职教育仍然是整个职业教育的短板,国家每年有将近70万硕博毕业生、400万本科毕业生,在整个教育市场里,符合任教条件的教师供给相对充足、民办高职院校对教师需求旺盛,却仍然存在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配置不均衡、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贵州省亦是如此,面对这种师资结构性矛盾,贵州民办高职院校如何继续生存和发展?如何优化师资配置?通过供给侧改革视角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以提高职业教师的有效供给与高质量供给,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实现贵州职业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对贵州省仅有的6所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截止到2019年12月)进行调研,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从教师数量、教师结构、教师质量等维度深入分析6所院校的师资配置现状,发现贵州省民办高职院校师资供需存在结构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师资数量供给乏力、师资队伍结构错位、师资专业供需失衡。根据贵州省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配置存在的问题,分析出师资存在结构性矛盾的原因为教师培训先天不足;制度保障实施不够;政策引导存在缺位和经费支持投入不够。深入刨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的同时阅读、查找与高职师资培养的相关制度及政策,最终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背景下从供给侧改革视角系统性地提出调整教师培养机制、改革职称评审制度、建立向民办高职院校倾斜的相关政策、增加经费投入优化供给结构等相对应的对策和建议,有助于提升教师增量、优化教师存量。从而为贵州省民办高职教育的健康、稳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增强贵州省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更好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基于“供给侧改革”理论对贵州省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配置的研究,为民办职业教育领域中师资配置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以期贵州省民办高职院校能够加快优化师资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院校可持续发展,并为贵州省经济转型升级、脱贫攻坚做出积极贡献,同时希望以上建议能为周边西部地区省份在推动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可参考、借鉴的意义。
其他文献
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是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获得不仅受到子女所在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情况的影响,还受到子女家庭文化资本的影响。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的概念及形式基础上,本研究将家庭文化资本界定为家庭主要成员即父母亲与其子女,在家庭场域内通过交流沟通、行为实践和事件影响等方式所积累的一切有形或无形的文化资产,包括身体化家庭文化资本、客体化家庭文化资本和制度化家庭文化资本三种形式。本研究
研究背景及目的:如何提高社区中医药的服务质量以满足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是政府及学界关注的问题。本文运用管理学及基层卫生服务相关理论,采取需方视角,对社区中医药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研究,调查了解社区中医药服务质量,分析社区中医药服务质量评价总分与相关指标的关系,探讨提高社区中医药服务质量的对策。研究方法:采用社区中医药服务质量评价量表,对贵阳市南明区、花溪区接受过社区中医药服务的195名患者进行问卷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政府部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伴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不断推进,如何进一步完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切的主题。分税制的改革,实现了中央政府提高其在财政总收入所占比重的目的,重塑了政府为农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路径,各种公共资源以项目进村的方式实现了村庄的治理。项目治村逐渐成为了政府对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也成为学界对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关切下的研究
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顺应新环境发展而产生的深层次服务,在新信息环境下,学科服务已经成为衡量一个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并且这项新兴的服务对于图书馆和读者来说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可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促使图书馆更好更快的发展,助推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本次研究选取了贵州公办19所本科高校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先使用网络调查了解贵州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大致情况,再针对若干高校进行实地和问卷调
随着“三权分置”、“三块地改革”和“三变改革”等一系列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措施中,一方面,土地流转充分盘活农村闲散资源,为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土地流转打破农户原有生计资本结构,影响了农户生计策略的选择。土地转出后,失去部分耕地或全部耕地的农户,将会减少其土地生计保障功能,势必会选择多样性的生计策略。随着国家对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视程度,农村土地流转未来还会继续。因此,土地流
“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效率,改善融资结构,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目标。目前我国经济出现脱实向虚的现象,2004-2017年间,银行贷款对房地产投资的贡献度由8%上升到16%,而制造业却从15%下降到7%。大量金融资源流向了房地产行业,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行业依然面临着“融资贵、融资难”的处境,资本优化配置受阻,效率相对较低。本文从平衡地区增长的偏向中西部地区用地政策的视角,解释地
金融结构的优化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影响生产方式转变、资本要素积累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金融结构通过发挥各种金融功能进行资本积累,为各经济产业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它运用金融机制促使资金在三次产业之间合理的配置,使资金由利用效率低的产业流向利用效率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经济新常态下,研究其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如何优化金融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转型升级
塑造有趣的工作环境已经成为企业一种创新式的管理策略,许多企业致力于营造组织的玩兴氛围,甚至将其作为企业形象和品牌建设的重要构成。尤其是一些以创新为导向的企业组织,他们试图通过构建一种玩兴氛围以鼓励和刺激员工实施更多有益于组织发展的创新行为。因此,玩兴氛围是否以及如何激发员工的创新行为成为实务界和理论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基于情感事件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探究了玩兴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首先,
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理财意识的加强,相当数量的个人投资者都累积了可观的金融资产,传统存款已经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而股票、证券市场具有高风险的特征,故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倾向于选择有较高收益且稳健的理财方式。此时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下,存贷差盈利减小,逐渐将重心转移到理财产品市场。银行业理财产品市场近来得到快速发展,但是与之而来的业务运作不规范、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不到位、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等乱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金融产业与科技相结合,诞生了金融科技这一概念。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金融科技的大力发展带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大力发展,这也对传统金融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促使着金融行业迎来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方方面面都迎来了重大的挑战与机遇,其中作为商业银行主要的盈利业务,零售业务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最为巨大,互联网金融产品:如支付宝、微信支付、余额宝依托方便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