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年来,随着中国海洋捕捞能力的不断膨胀,近海渔业资源迅速减少。特别是在《中日渔业协定》、《中韩渔业协定》和《中越北部湾渔业协定》的签署和相继生效后,中国沿海渔场大幅度收缩,大批渔船因此不得不撤出传统作业渔场,海洋渔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为解决沿海渔民日益严峻的生计问题,农业部作出决定,对沿海渔民实行转产转业政策,目标是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减船3万艘,使约30万渔民实现转产转业。几年来,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中国的减船转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捕捞渔船总量得到降低,部分渔民实现转产。但总的看,该项工作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效,大批渔民仍然滞留在海洋捕捞业,渔业生产维持在一个低效水平上,减船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过度捕捞的压力不降反增,这就迫使我们重新认识中国沿海渔民转产转业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江苏省盐城市是一个传统的海洋渔业大市,渔业一直是盐城市农业中的支柱产业和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优势产业。盐城市作为港口城市,渔业由始以来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受中韩渔业协定的影响,盐城市有1000多艘渔船被迫转产,约1万捕捞劳动力离海登陆,波及近2万人口的生活问题。随着新的海洋管理制度的实施,海洋捕捞渔场面积大幅度减少,捕捞时间也相应缩短,加之近海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在不断衰退,致使盐城市沿海渔区的海洋捕捞业也和全国大多数沿海地区一样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盐城市紧密结合本地区渔业发展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实质性推进盐城市渔区减船转产进程,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同样面临很大的困难。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研究国际、国内对减船转产的先进经验,结合盐城市转产的具体形势和盐城市海洋捕捞业减船转产工作的基本情况,总结经验和教训,得出盐城市减船转产的具体途径。作者在分析国内外经验后认为,将海水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休闲渔业和沿海开发项目作为渔民转产转业的目标产业加以选择,这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化和劳动力迁移的一般规律。需要指出的是,面对大量的渔业过剩人口,单凭渔业行业自身,其对劳动力容纳能力有限,渔业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很难解决如此众多的过剩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这就迫使部分渔民最终不得不跳出渔业,离开渔村,实现异地迁移就业,也就是要走城镇化之路。并就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和提高其绩效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