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与正常青少年的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肌电图(EMG)进行比较,探讨青少年期颈椎病的脊髓和周围神经以及相关血管、肌肉的生理病理状态和功能状况,从而推断其发病机理。2、通过疗效对比研究,并对治疗前后的神经肌肉的电生理测定,从微观上获得理脊通脉手法疗效的量化指标,为临床疗效的评定提供客观依据,为今后临床应用推广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选择64例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青少年期颈椎病患者,分别进行相关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肌电图(EMG)检测,并以同期体检的35例同年龄组健康青少年作为对照进行比较。2、上述病例随机选择33例(治疗组),应用理脊通脉手法治疗;另外31例(对照组),应用牵引治疗2周后,每组治疗前后对比,组间比较临床疗效,相关电生理指标。结果:1.两组治疗前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SEP)较同正常组略有变化,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个体病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2.两组治疗前脑干诱发电位(BAEP)较同正常组略有变化,少数病例部分指标超过正常范围,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3.治疗前两组肌电积分(IEMG)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临床表现(包括主观疼痛、客观疼痛、颈椎活动度)综合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周后临床表现综合评分组内比较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评分均降低,组间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降低更明显。5.治疗组总有效率90.9%,对照组总有效率72.9%,组间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电生理检测研究提示青少年期颈椎病的脊髓、神经根无明显的病理性损害。2.电生理检测研究提示青少年期颈椎病存在椎-基底动脉缺血等病理变化,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3.电生理检测研究提示青少年期颈椎病患者外源稳定装置(颈部肌肉)功能下降,由此推断青少年期颈椎病的发病首先是颈椎外源稳定性的破坏,进而导致颈椎力学失衡。4.理脊通脉手法可明显改善青少年期颈椎病的症状和体征。5.理脊通脉手法具有缓解肌痉挛,改善肌肉功能,从而调整颈椎的外源稳定性,恢复正常的力学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