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造史框架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nett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构造作为建筑的物质构成要素,是建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构造技术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组织——选择和制造建筑材料的方法、构件组合的方式、组织建造的方法、人工分配的方法、经济核算以及人们的决策对生态的影响等等。在之前的建筑历史研究中我们通常只关注了空间、图像,而忽略了构成它的要素。高品质的建筑需要高品质的思想,而高品质的构成要素和建造方法是这个思想中必不可少的,构造技术的进步最终会成为提高建筑品质卓有成效的推动力。因此,构造史的研究作为创新规律的一部分与建筑教育和实践中通常强调的空间、功能、形式等“内核”同样重要。  本论文从建造的角度出发,从生产力、构造组合原理和系统设计方法等不同方面对建筑构造的历史发展规律进行了总结,并针对当下国内外建筑产业化发展的趋势,提出了新的基于制造业流程控制的建筑产品构造系统设计方法。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通过回溯建造的历史发掘建筑构造技术发展规律。从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地域的、有代表性的建造实践中总结出建筑构造原则、建筑构成要素以及建筑有机性的发展,作为构造史框架的理论基础。  其次,从更深的层次研究了构造系统各方面的历史发展,建立了构造史框架:即建筑构件的生产模式、建筑构造工艺以及建筑构造系统组合方式演变。前两者是可见的、构造技术发展的外延;第三个要素则是隐性的、构造技术发展的内涵。这三者的发展既有层层递进的结构关系,又有相互交叉的并行关系:生产技术的变革是构造进步的原动力,构件生产模式的演变是构造工艺进步和系统组合方式变化的基础;而最终系统组合方式的发展又会促进生产模式与构造工艺的继续革新。  最后,文章从当下制造业发展趋势的出发,建立了基于开放的闭环的建筑产品构造设计方法,并应用于可移动铝合金建筑产品研发中,实现了高品质的建筑产品设计与生产制造。
其他文献
城市特色是城市文化和经济发展的资产,是城市凝聚力和城市人民归属感的源泉,在当今快速全球化、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和创新城市特色是保护和创新本土文化、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有
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大约80年的历史,研究成果却已经非常显著,尤其近年来由于人文社科领域的相关研究不断繁荣,从不同视角展开的多层次探索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古典园林及其艺术成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快速推进,小城镇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在其成长过程中,工业成为了推动小城镇发展的主导力量,而作为承载区域工业发展主体的工业园区也同时成为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区域间竞争日趋加剧,城乡差距日盏加大,城乡矛盾日渐突出,与此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期,主要表现在农业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困难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老龄化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各界人士都将焦点关注在老年人生活的环境需求上。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具有自身的
苏州东、西山古村落历史悠久,地域特征鲜明,具有江南水乡文化的典型特征。新型城镇化下,对这一类传统古村落的保护、更新与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古村落物质空间遭受破坏与非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它首先发生在发达地区。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程度最高的地区,老年人居住问题更易凸现。随着老年人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一个靠形象获得机会的年代。   当前,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小城镇的居民对和谐环境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特色的小城镇形象备受关注。小
学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场以“城市现代化”为目标的城市建设热潮在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象征着科技进步的高层建筑在其中担当了重要角色,一度成为了城市建设的特征和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