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神经精神障碍,临床表现为不自主的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可伴有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情绪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神经递质传递异常和受体功能失调被认为是抽动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近年来TD发病率明显增多,且因患儿面部及肢体不自主的抽动及异常发声,易引起周围人的注视,常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异常情绪及行为问题,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发展。 治疗抽动障碍常见药物有硫必利、阿立哌唑、氟哌啶醇(haloperidol,HAL)等抗精神病药物。硫必利为目前国内治疗TD的一线药物,主要药理作用为通过阻断中枢多巴胺(dopamine,DA)受体,使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能神经运动功能受到抑制,治疗TD效果明显,但椎体外系不良反应多见,如镇静、胃肠道反应、头晕等,患儿耐受性较差。 可乐定为α2-肾上腺受体激动剂,已被用于治疗高血压,小剂量可乐定可通过激活蓝斑突触前自身感受器,减少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NE)的释放减轻抽动症状。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首次报道可乐定治疗TD有效,用于治疗TD至今已有30余年历史。可乐定透皮贴是一种透皮治疗系统,连续7天以恒定速度释放药物。与普通口服制剂相比,可乐定透皮贴剂无峰、谷血药浓度,可达到疗效明显、减少不良反应的效果。每周只需贴一次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儿童的依从性。由于疗效尚存在争议,可乐定透皮贴在国内暂未被推广使用,目前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及实验数据观察其药效及安全性。 目的: 1.前瞻性观察可乐定透皮贴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 2.通过记录可乐定透皮贴治疗儿童抽动障碍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评估其安全性。 方法: 筛选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初次诊断的抽动障碍患儿,纳入者分为可乐定组、硫必利组。可乐定组予可乐定透皮贴片,硫必利组予硫必利片,疗程8周。排除中途退出者、失访者等。 在入组时,治疗的第2周末、4周末、6周末、8周末应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the Yale Global Tic Severity Scale,YGTSS)进行评分,同时完善血常规、肝肾功等检查观察药物安全性。 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实验数据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共纳入TD患儿126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可乐定组、硫必利组,除去脱失病例(可乐定组5例,硫必利组8例),最终可乐定组58例,硫必利组55例。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及疾病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两组的YGTSS基线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过程中比较第2周末、4周末、第6周末、第8周末两组疗效及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可乐定组:治愈23例,显效20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10%;硫必利组:治愈22例,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73%。总有效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 3.治疗过程第2周末、4周末、第6周末、第8周末,两组YGTSS的减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可乐定透皮贴组中4例出现皮肤瘙痒、发红,1例脱贴,1例口干,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0.3%;硫必利组中出现困倦7例,恶心3例,头晕2例,口干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约23.6%;治疗过程中无心律失常、血压异常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可乐定透皮贴治疗与硫必利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均有效,疗效无显著差异。 2.可乐定透皮贴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不良反应轻微,相对安全,依从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