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全球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为促进经济良好、快速的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2002年中国与东盟正式开始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自贸区顺利建成,中国与东盟六国大部分产品关税降为零,到2015年,与东盟新成员国的关税也将降低到零。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中国与东盟间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双边贸易额也不断增大,双方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积极推动了自贸区的不断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且东盟也成为了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这些显著的发展成绩离不开双方自贸区的建设,双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更好的推动了自贸区的发展。然而,中国与东盟在资源禀赋、人力资本、经济结构等方面是相似的,导致双方在贸易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性。此外,由于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则在建立自贸区后,一些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受到影响,那么就会采取一定的自我保护措施,这又阻碍了双方自由贸易的发展。并且在自贸区的发展建设中,相应的制度建设和政策的落实并不到位,这些困难会给双方的经济带来一定的损失。那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中国产生的贸易效应以及净福利,是值得分析和研究的问题,这对于自贸区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本文通过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等理论,分析了能够增加社会净福利的贸易创造效应以及能够减少社会净福利的贸易转移效应。并且通过中国对东盟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比重对中国的贸易创造效应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对东盟出口的比例稳步提高,说明产生了一定数量的贸易创造效应。还通过中国从东盟进口占中国总进口比重和中国从东盟各国进口占中国从东盟进口比重,分别分析了区域外和区域内的贸易转移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在对东盟的贸易中产生了贸易转移效应。其次,本文选取了中国和东盟各国以及中国重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数据,建立了从2003年到201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对中国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通过实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产生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并且经过测算,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移,产生了正的净福利,说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助于中国社会福利的增加。最后,本文对这十几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加快产业调整,增强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互补性;鼓励企业不断抓住机遇,走向世界;大力促进中国与东盟非关税壁垒的削减;不断完善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争端解决机制;以及做好制度操作层面的对接工作,不断扩大自贸区的影响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