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岚城面塑供会”是山西省岚县岚城北街俗民纪念“民间神医仙姑”的一项民俗活动,于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日举行。其起源时代无从可考,但据俗民群体相传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如此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民俗活动却不受重视,历代典籍都疏于记载。近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民俗活动只有在产生它的环境中才能生存;只有涵盖一定的民俗内涵才能发展;只有符合俗民的感情需要才能传承。在这样的情况下,“岚城面塑供会”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应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需求,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本选题以解释人类学深描理论,民俗学民俗符号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理论为指导,对“岚城面塑供会”进行考察研究,并以面塑供品为研究中心。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四方面的研究:一、“供会”民俗的展演与复写。这部分主要对与“供会”相关的口承语言民俗、“供会”的组织方式、“供会”的活动过程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二、面塑供品的制作与特点。本章主要探讨了面塑供品的制作以及其造型色彩方面艺术特点。三、面塑供品的民俗所指。面塑艺术在“岚城面塑供会”这一民俗活动中是作为传情表意的民俗符号而存在的,因而其指向的是俗民群体的内心诉求,是世代相承的民俗文化。并且,不同的面塑供品造型不同指向的民俗意义也不尽相同。四、“供会”民俗的传承与保护。这一章节是对“供会”民俗的传承方式,历史演变,传承机制的总结与概括,以及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一些保护建议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