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米红色素虽是色素中的珍品,但国内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色素提取、纯化和生理学功能方面,对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和代谢情况研究较少。本文对红米红色素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进行研究,为红米红色素的生理学功能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采用单一pH法、pH示差法和差减法测定红米红色素中总花色苷含量,并对三种测定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三种方法测定数据的差异性,确定它们的适用条件。在pH示差法测定中,平衡时间为70min在单一pH法和差减法测定中,平衡时间为60min。采用三种方法测得的吸光度与浓度间线性关系良好;为减小测量误差,选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花色苷含量时,需考虑将色素溶液稀释至适当浓度。建立酸化有机溶剂法处理含红米红色素的大鼠血清的最佳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酸化有机沉淀剂系统由含1.4%甲酸的乙腈:乙醇(4:1,v:v)组成,且血清稀释度为1:3。该方法使红米红色素的回收率达到(90.73±2.40)%,且蛋白残留量低于5%。由红米红色素的平均浓度一时间曲线可知,大鼠血清中红米红色素浓度在0-2.5h呈现上升趋势,2.5h各剂量组红米红色素浓度达到最大,在2.5-5h内缓慢下降。由血清动力学参数显示,红米红色素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房室拟合结果为一室模型;大鼠的红米红色素灌胃剂量与AUC、Cmax呈线性相关;红米红色素分布在大循环系统和血流丰富的组织中,以消除过程为主,且其从中央房室向外周房室转运速率大于方向转运的速率。在红米红色素的吸收平衡相处,研究其在大鼠体内各主要器官的分布情况,发现红米红色素存在于大鼠体内的主要器官中,其含量分布情况为:肾脏>肝脏>肺组织>心脏>脾脏>脑。在0-1h内,尿液中红米红色素的浓度显著上升;在1-10h下降明显,15h时各个剂量组几乎检测不到红米红色素,尿液中排泄含量仅占总摄入量的(0.20±0.04)%。粪便中红米红色素24h的累积量达(0.65±0.18)%,在0~6h,红米红色素主要通过尿液排出体外,15h后主要通过粪便排出体外。红米红色素在大鼠体内主要以原型代谢,在血清、主要脏器和排泄物中均检测到原型红米红色素的存在,但也检测到其他代谢产物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