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知晓感染HIV前后不安全性行为的变化情况,探讨H1V感染者告知对阻止HIV传播的影响,为我国艾滋病防治策略的制定及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在湖南省长沙市传染病医院、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衡阳市三医院艾滋病门诊、衡阳市五医院艾滋病门诊、常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个研究现场,选取从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9月30日前来取药或咨询的所有知晓自己HIV感染状况满1年并自愿填写调查问卷的HI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访问和填写调查问卷。采用卡方、秩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告知前后性行为及性行为特征变化以及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276份,调查对象年龄最小者20岁,最大者76岁,平均年龄39.98±12.748。告知时间最短1.0年,最长7.9年,平均告知时间为1.75±1.186年。衡阳市202人,占73.2%。男女之比约为2.07:1。同性恋与异性恋之比约为0.13:1。2.分析告知前后性行为发生率的变化。感染告知后性行为及危险性行为发生率分别下降55%和85%,但危险性行为仍然存在(12%)。分析性行为特征变化,结果显示告知后性行为频率不少于每周一次者由38.8%下降到3.6%;绝大部分调查对象(92.4%)在感染告知后性伴数目维持在一个或无;临时性伴减少约40%;性伴感染状况知晓率上升53%;每次都使用安全套者在告知前仅有1.1%,感染告知后上升到71.4%。3.研究结果显示:感染告知后6个月,与伴侣共同生活的感染者发生危险性行为的概率显著高于不与伴侣共同生活者(OR=2.738);与伴侣共同生活者最近6个月内发生危险性行为的概率也显著高于不与伴侣共同生活者(OR=7.192);感染告知后6个月内有危险性行为者在最近6个月内发生危险性行为的概率较告知后6个月内无危险性行为者高(OR=837.336);人均月收入越高者最近6个月内发生危险性行为的概率越低(OR=0.452)。结论:1.感染告知后性行为及危险性行为发生率均有明显下降,但危险性行为仍然存在。2.HIV感染者在阳性结果告知后性行为频率降低;与临时性伴的性行为发生率降低;性伴数目也有明显下降,绝大部分调查对象在告知后性伴数目降到1个或无;性伴感染状况知晓率及安全套使用率有明显上升。3.与伴侣共同生活者在告知后6个月发生危险性行为的概率较高;与伴侣共同生活者、感染告知后6个月内有不安全性行为及人均月收入低者,最近6个月内危险性行为的发生率高。4.建议进一步加强HIV告知和管理工作,改善卫生服务质量;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宣传工作和干预措施,并注意其后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