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永乐年间,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疏通,给运河沿线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聊城作为淮河以北运河沿岸惟一的府级城市,无论是在城市空间拓展上,城市景观营建上,还是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时间上,都与相邻的运河城市临清、济宁有所不同。本文试图通过运用历史文献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不同时期聊城各个方面的发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明清时期聊城城市景观营建逻辑以及城市空间增长逻辑。本文以明清运河城市聊城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建置沿革、地理区位、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进行了细致梳理,然后对明清时期聊城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城址的选择进行分析。其次,本文以运河的疏通与淤堵作为城市景观营建的重要节点,将聊城城市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内聊城各类城市景观主导要素的物质形态、分布特征等进行叙述与分析,同时对其每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变迁进行梳理与分析。运河疏通前,聊城是地方上的政治据点,城市在景观营建上主要围绕着为地方统治者服务的建置性要素展开,以封建等级制度为主要的营建思想。运河疏通后,聊城经济、人口的发展速度明显提高。从城市建设上可以看出,此时的聊城商铺林立,并建有大量的与商业关系密切的会馆以及关帝庙。除此之外,还增设了书院、牌坊、魁星楼、文昌宫等文教设施。文教建筑与文教设施的增设,以及占据城市空间的重要位置等现象表明,此时的聊城出现了明显的“文教转向”的现象。随后,从凯文·林奇城市设计五要素分别对明清时期聊城城市景观要素进行动态分析,从而得出各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景观主导要素随运河的疏通而产生的变化。最后将聊城与一般府城对比可以看出,聊城在砖城内部的城市景观营建、城市空间布局等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聊城城外空间拓展的方向与大小上;与临清、济宁等运河城市进行对比后发现,聊城在城市景观营建、城市功能、城市形态、城市空间拓展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