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文化表达方式。欣赏外国电影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了解,由于语言差异,大部分观众只能通过字幕才能从听觉上、视觉上全方位地把握外语电影的内容,欣赏其魅力。因而一个新的翻译领域—电影字幕翻译,也就应运而生了。目前,规范字幕翻译的理论尚不成熟和完善,字幕翻译的质量有待提高。本文首先分析了字幕翻译的特点,回顾了字幕翻译的一般策略,然后尝试从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角度剖析电影字幕翻译的翻译策略。中国当代著名导演冯小刚的作品非常具有影响力,国内对他的作品研究很多,但对其最新作品《非诚勿扰》的字幕翻译研究还很少。本文将《非诚勿扰》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提出了用目的论来指导字幕翻译的可行性,因为目的论考虑到了电影字幕的特点,为不同的翻译提供了适当的字幕翻译策略,文章还详细阐述了译者以目的论的三大原则来指导其翻译策略选择的过程。字幕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字幕翻译的任务是在时间和空间制约之下,根据导演及剧作者的意图,向处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观众最有效的传达最相关的信息。而每部电影的目的依不同的电影而不同,这又决定了字幕翻译的策略。导演冯小刚想要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反映他们生活的电影,同时希望打开国际市场,让目的语观众接受他的电影并欣赏到电影中的中国式幽默,这就是导演的意图,也就构成了翻译指令的主旨。这一主旨决定了译者广泛使用删减﹑归化﹑改写﹑化暗示为明示﹑直译的策略来保证字幕的文本内连贯,从而实现翻译目的。根据目的论,连贯原则要求字幕翻译内在连贯,字幕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目的语观众的理解和欣赏力,翻译后的字幕必须为目的语观众接受和理解,并且要符合观众所处的文化环境;忠实原则诠释了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系。字幕翻译中原文是电影中的对话,译文就是加注的字幕,二者之间关系的程度由具体翻译目的决定。文本间连贯服从于文本内连贯,两者都服从于目的原则。三种原则的关系决定了在字幕翻译中,译文的可接受性要比忠实性更重要、字幕翻译的评价标准为充分性而非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