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和技术的快速发展驱使工程在社会中的作用起了很大变化,工程实践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实践性是工程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工程教育从传统“科学范式”向现代“工程范式”转变的核心议题。但是,由于过度重视以培养科学家的模式培养工程师,没有厘清工程理论和实践的主次、先后关系,未明确工程实践能力的具体内涵,以致出现当前工程实践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工程师的实践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工程教育质量面临严峻的考验。本研究以马来西亚研究型大学大四的工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并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围绕“如何提升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这一基本问题展开,力图全面分析工程实践培养的内涵及如何进行有效培养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两大重要议题。具体而言,论文逐层深入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工程的本质属性、内涵与意蕴有何改变?(2)面对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工程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工程实践能力?(3)什么因素影响工程实践能力的形成?(4)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最佳模式有哪些?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通过理论演绎、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论文的问卷内容根据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质量认证署的标准提炼而成,并通过与工科院校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和前测,最终确定27个题项来检测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工程沟通能力、工程团队合作能力、工程理解能力六个维度。本研究进一步把能力分为“硬技能”和“软技能”,其中“硬技能”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软技能”包括工程沟通能力、工程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理解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影响因素的测量通过文献阅读与质性访谈确定下来,有16个题项,并对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Universiti Teknologi MARA)人力资源发展中心的3位工程教育专家和2位高级职员进行了访谈之后确定下来。工程实践能力的影响因素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外在方面包括课程和教学,内在方面包括心理特征。工程专业学生内在因素包括自我效能感,即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工程观念,外在因素包括了课程与教学、课堂环境和评价方式等等。调查对象包含了马来西亚8所大学,范围涵盖了马来西亚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一共有1070位大四工科学生参与问卷调查,之后在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抽取12位学生进行深入访谈。通过研究所获的的结论如下:工程实践能力的内涵与当时情境之下的经济环境、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新的经济条件背景之下,工程实践能力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马来西亚工程专业学生对“硬技能”,特别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的满意度较低,学生对于“软技能”的评价比“硬技能”高,他们最不满意工程沟通能力,而工程理解能力是满意度最高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工程观念对其能力形成的影响最大,其作用大于课程与教学、课堂环境和评价方式等。通过访谈,笔者推论学生自我效能感和工程观念为中介变量,在外在因素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影响中起作用。经过数据分析进一步确认自我效能感和工程观念的中介作用。马来西亚工程教育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发展,并以“以学生为本”的作为教育理念。在上述讨论基础上,研究对每一个维度和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基于此,从课程和教学的角度,提出适合马来西亚国情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机制。马来西亚工程专业学生对“硬技能”不满意,尤其是工程设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工程专业学生希望学校安排有工程经验的教师教导他们。对于课程编排,学生认为理论课的比例太多,应该增加实践环节。针对马来西亚工程专业学生对工程教育的诉求,本研究从课程理念更新、课程目标重建、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优化、教学模式选择和融入自我效能感的教学方式这六个方面为马来西亚工程教育改革提出建议。马来西亚工程教育改革应以工程观、人才观、课程观和学习观为理念指导;课程应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技术与非技术的平衡;在课程目标重建上,马来西亚工程院校应把培养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作为重建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更多体现整体工程观的特点;课程优化的方向是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学科融合型、问题融合型、并列组合型和交替组合型4种结构均可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本研究也为马来西亚工程教育体系提供一个设想,设想中的“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模型”分为6个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自然科学课程模块、工程大类课程模块、工程专业课程模块、工程实践课程模块和顶峰课程模块。论文也为马来西亚工程教育提供了 6种教学模式,可作为马来西亚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参考。本论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在新的工程实践环境下,建构符合马来西亚情境的工程实践能力框架是本文的新思路;(2)检验影响马来西亚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3)从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的角度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