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符号结构以及语法与语义和语用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思考,以此为基础研究了汉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全文共分六章。前两章侧重于理论论述,后四章侧重于事实分析。要点如下:
第一章符号结构与语法本章阐述了符号结构及语法的基本含义,是全文的理论基础。符号是解释者用物质载体表示所指对象形成的结构。解释者一方是符号的语用维度,所指对象一方是符号的语义维度;二者合称意义。据此,语言成分分为两种:指示成分和内容成分,前者是从解释者定义的成分,后者是从所指对象定义的成分。符号在言语表达中组合,形成语法结构。语法问题须从符号结构要素之间的关联把握。所指对象相互关联形成事件结构,解释者相互关联形成指示结构。事件结构只是一种抽象的语义内容,指示结构只是一种空的指向性,前者定位于后者而形成具体语法结构。
第二章论话题和主语讨论了学界关于汉语句子的两种认识:主谓结构和话题链,其结构核心分别是主语和话题,本章从理论上证明了话题和主语是同一个句法实体。言语表达同时有关于外界事物和关于受话两个方面,前者表现为语言中的事件结构,后者表现为语言中的对话结构。话题/主语是作为对话题目的所言对象。一般是从对话结构方面讨论话题,从事件结构方面讨论主语,但对二者的性质及其关系尚缺乏明确认识,这是导致认为主语和话题是两个东西并讨论其同异的根本原因。但话题/主语的讨论仍然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使语言学朴素地面对现实言语表达的本来形式。
第三章指称指称是一个老问题,现在仍是关注的热点,但学界对指称系统的认识远未清楚。本章给出了语言的指称系统。指称首先是无指与有指的二分,无指表示属性、类,句法功能是述谓和修饰。无指名词作主语和宾语时,不具有完全的论元地位,是融合性的。有指表示实体,又有无定和限定的对立。无定是未识别的个体,用于向语篇引入新实体,可以出现在宾语位置,也可以出现在主语位置。限定是识别的个体,具有完全的论元地位,是语篇关注的实体。这是一种“话题性”(topicality)。讨论指称须在语篇背景上进行。最后简单说明了实体如何引入语篇。之所以讨论指称是基于如下观念:根据句中不同位置出现的名词的指称形式可以确定小句的信息类型(第五章),不同类型小句的组合形成不同的句子,支点是沟通小句间联系的脉络(第六章)。
第四章小句的结构机制本章是个理论铺垫,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说明小句是句子的基本结构单位,其特征有三点,1)最小的述谓单位,由动词词组或名词词组构成,2)可以有主语也可以没有,这说明汉语小句的独立性差,3)可被否定和疑问。二是通过评述相关研究指出小句的结构机制。决定小句成分次序的因素有两个:信息结构和事件结构。信息结构的成分是旧信息和新信息,从这个观点看,关于小句成分的次序讨论的是旧信息在前还是新信息在前的问题,一般认为主语限定就是从这个角度讨论的。事件结构的成分是论元角色和动词,一般认为主语典型的是施事,宾语是受事,就是从这个角度讨论小句成分的次序的。本文认为,与英语相比,汉语小句的一般次序与事件结构的A-V-O次序一致,而用词汇形式标明成分的信息地位。
第五章三种小句本章根据信息结构对小句作了分类,有三种:主题小句、呈现小句、全新小句。主题小句是双重判断,小句结构可以分为的主题和述谓两部分,主题作为小句的所关对象,述谓提供关于它的信息。这是一般熟悉的小句,这一部分主要是讨论了宾语融合的现象。呈现小句与全新小句都被学者称为“非主题”(thetic)判断,其共同之处是主语无定,不是小句的所关,本文分为两种,根据是是否在本小句出现一个限定的宾语,出现的是呈现小句,主语是相对于这个限定宾语出现的实体。这种小句最近再次引起学者关注,但其其同不足是把它归为主题小句的非典型形式,没有确立其自身的句法单位,本节论证了其表达特征:个别性、突发性、相关性。全新小句没有一个限定的宾语,整个小句提供的都是新信息。
第六章汉语句子的支点结构首先评述了当前学界关于汉语句子结构的话题链模式,指出了这种模式的进步与局限。话题的核心特征是关注焦点,但话题链模式恰恰绕过了这一点。这成为“中心理论”的基本课题。“支点”的概念赵元任(1968)、Dixon(1979)等都有讨论。其实,主语即支点。这在Mathesius(1939)、MacWhinney(1977)等即已论及。支点的指称特征是高突显度,表现为强限定形式。句子是一个支点控制的指示域,支点是其他实体及其活动方式的定位根据。形式上,支点可以在动词前,也可以在动词后,可以在句首,也可以在句中,甚至句尾。这一点是对话题链模式认为话题一定在句首的突破。汉语语法具有语篇性质,支点概念可以把语篇现象与句法现象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