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逐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十九大“乡村振兴”的战略的提出,使得农村地区污染治理的问题作为振兴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也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达39%,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为年均1.8亿吨左右1,其中大量的垃圾未能得到妥善的收治,垃圾污染状况日益严重。伴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排放在数量和种类上也逐渐增多,且农村地区幅员广阔,村民多以散居为主要居住方式,这也使得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的治理成为一个学术界共同认为的难题。近年来,学界在研究后达成了统一的认知,即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的治理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广泛参与,农村居民参与治理的行为选择也直接关系到当地生活垃圾治理的好坏程度,但目前情况下农村基础设施的缺乏以及村民自身素质的不同进一步制约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处理行为,导致了农村地区村民参与积极性和热情并不高涨,总体参与度也处于较低的水平。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研究制约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的内外部因素是有必要的。安徽省在实施“三大革命”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工作部署以来,出台了大量的指导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治理的文件,这也使得农村的治理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在实际生活中,村民的参与热情不足、环境意识欠缺的现象仍广泛的存在。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及实证分析的方式,以安徽省部分市县的农村民为调查对象,了解该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现状,以及村民参与治理过程的相关情况。结合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构建了一个影响村民参与生活垃圾处理过程的内外维度模型。内部维度指村民的行为选择内在作用机理,其内生变量包括个人特征、环境意思等;外部维度指外部制度环境,如公共设施的提供状况、宣传力度和市场参与状况等。并结合目前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现状,指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服务的供给是影响村民行为选择重要外生变量。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为绪论,对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简要的论述;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主要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文献进行梳理;第三部分主要是结合利益理论、成本收益理论和公产品等理论,结合具体因素构建村民参与生活垃圾治理及影响因素研究的理论框架。第四部分结合回收问卷的整理,对安徽省现阶段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状况及村民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的情况进行简要的介绍,并运用熵权法对村民的各参与行为进行权重的赋值,综合测算出村民生活垃圾治理的参与度。第五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根据问卷的数据,运用相关模型对影响村民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的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包括社会人口因素及政府、企业的环境行为三大类,并分析得到影响村民行为选择的因素。第六部分是针对实证部分的结果,从村民个体、政府和市场三个角度提出改善村民参与状况的相应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