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社会教育发展已有百年历史,社会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社会教育者,社会教育者是社会教育的承担者、执行者,其素质养成必然影响着社会教育的发展。本文从职业角度对社会教育者的素质及其养成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社会教育者的概念和分类。本文对社会教育者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即社会教育者是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价值尺度,具备社会教育职业要求的个性特征与专业素质,在社会教育机构中对社会教育对象施加善的影响的人。对社会教育者的分类可以依据社会教育机构标准和社会教育者业务水平标准两个方面。第二,社会教育者的素质。以社会教育者的职业性作为依据,对社会教育者的素质结构进行了分析。社会教育者的素质结构,包括个性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技能素质和理念素质等几个方面,这几方面素质存在着密切联系。社会教育者的素质具有专业性、情感性和全面性的特征。第三,影响社会教育者素质养成的因素。影响社会教育者素质养成的因素有主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的因素有人格因素和行为因素,社会教育者人格因素包括社会教育者的教育观、对专业发展的理解、个人的自我评价与反思等几个方面。社会教育者的学习、科研、教学、反思、合作等行为影响了社会教育者素质的形成。客观因素主要有国家、培训机构等外界主体对社会教育者素质养成产生影响。第四,社会教育者素质养成的原则。本文分析的社会教育者素质养成原则有目的性原则、自主发展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应时性原则、积累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是指以社会教育者职业要求为目标;自主发展性原则表现为自主意识的确立、自主行为的实施和自主评价;实践性原则强调社会教育者的素质养成需要社会教育者始终处于实践中;应时性原则是指社会教育者的素质养成要与时俱进,依照发展规律,把握最佳发展时机;积累性原则是指社会教育者的素质养成要注意质变与量变的联系和相互转化;系统性原则是指社会教育者的培养要注意培训系统的建立、培训理念的完善和科研成果的吸收。第五,社会教育者素质的养成途径和方式。社会教育者素质养成途径包括了三个方面,即职前教育、在职进修和辅导互助。社会教育者素质养成的职前教育形式有社会教育者自我意识的确立、行为实践和自我反省,是正规教育的一种形式;社会教育者素质养成的在职进修主要依靠专门的社会教育者素质培训机构和其他培训机构;社会教育者素质养成的辅导互助强调对弱势社会教育者的帮助和资源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