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合金内源型自修复防护膜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zn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镁合金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和导热导电性好等诸多优点,在电子、交通、能源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镁合金化学性质活泼,极易被腐蚀,这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应用和发展。为保护镁合金不被腐蚀,膜层防护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防护膜在长期使用或处于恶劣环境中时,容易因机械或化学作用导致损伤而失去防护作用。受自然界生物体受伤后可自动修复的启发,人们提出自修复防护膜的概念,自修复防护逐渐成为金属腐蚀防护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镁合金自修复防护膜的报道尚不多见,已有的报道仅涉及外援型自修复膜,即膜防护功能的自修复作用依赖于膜中缓蚀剂或修复剂的缓控释过程。这类外援型自修复防护膜存在修复速度慢、修复程度低、不能多次修复等缺点,不能为镁合金提供长期有效防护。随着高分子技术的发展,基于可逆共价键或非共价键相互作用来实现自修复的聚合物材料得到了关注。这些聚合物用做自修复材料时不用添加修复剂,属典型的内源型自修复材料;由它们制得的自修复膜具有修复速度快、修复程度高、可重复修复等优点。但是,将这类内源型自修复材料用于镁合金等活泼金属的防护存在极大挑战,一直难以实现,主要存在以下难点:(ⅰ)成膜过程中,聚合物溶液会对镁合金造成不必要的腐蚀,破坏基底;(ⅱ)聚合物膜和镁合金基底之间缺乏足够的结合力,防护膜非常容易从基底脱落。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采用了在镁合金表面设计并构筑“底膜-自修复聚合物外膜”的策略。底膜的引入不仅可避免聚合物膜制备过程中镁合金遭受腐蚀,还可为聚合物膜和镁合金基底之间提供良好的结合力。利用上述策略,成功地制备了具有修复速度快、修复程度高和可重复修复等特点的镁合金内源型自修复防护膜。在此基础上,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拉曼光谱等技术表征样品的表面形貌和组成,采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研究聚合物膜的成膜机制,通过对多种形式损伤的修复行为研究膜层的自修复性能和自修复稳定性,利用光学显微镜原位观察划痕修复过程、研究膜层的修复动力学,基于力学性能、吸水能力和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研究膜层的自修复机理,通过腐蚀介质浸泡和EIS测试表征膜层的防护性能。结果表明,该内源型自修复防护膜具有良好的自修复特性和防护性能。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底膜的制备与表征。采用沸水浴、氢氧化钠溶液浴、纯水水热、氢氧化钠溶液水热等方法在镁合金表面制备了底膜,发现氢氧化钠溶液水热处理得到的底膜性能最好。该底膜主要成分为Mg O和Mg(OH)2,含有大量的羟基,与基底结合牢固(粘附强度等级为5B)。此外,底膜表面具有超亲水性,其水接触角仅为8.2°,这有利于外膜组装时聚合物溶液和底膜表面的充分接触。该底膜不仅提高了镁合金在聚合物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避免了后续聚合物外膜成膜过程中镁合金基底遭受腐蚀,还为聚合物外膜与镁合金基底之间提供了良好的结合力。(2)内源型自修复防护膜的制备与表征。在上述水热底膜表面,采用多次交替浸渍提拉涂膜的方法,借助静电相互作用制备了由聚乙烯亚胺(PEI)和聚丙烯酸(PAA)组成的多层聚合物外膜,成功制得镁合金内源型自修复防护膜。聚合物外膜厚度随膜层数先呈指数型增长、再呈线性增长。CLSM表征结果表明,膜层的增长模式主要源于“in-and-out”扩散。膜层厚度、表面粗糙度和机械性能均会受聚合物分子量和溶液离子强度的影响,聚合物分子量越大,溶液离子强度越高,则膜层厚度越大,表面越粗糙,机械强度越高。PEI(MW=70,000)和PAA(MW=3,000)交替沉积30次的膜层均匀致密,表面平整(Rq=1.99 nm),厚度为39.4±3.7μm,杨氏模量为1.09±0.12 GPa,适合作为自修复防护膜的外膜。自修复防护膜和镁合金基底接触良好,具有很好的结合力(粘附强度等级为5B)。(3)内源型自修复防护膜的性能研究和自修复机理研究。通过多次划伤、砂纸磨损、高温破坏和有机溶剂浸泡测试,研究自修复防护膜的自修复性能和自修复稳定性。结果显示,自修复防护膜上不同尺度(25μm-120μm)的划痕均能在100%相对湿度(RH)环境中25 min内100%完全修复,膜层多次受损后也均能实现修复,表明本内源型自修复防护膜修复速度快、修复程度高和可重复修复,具有出色的自修复能力。此外,自修复防护膜还具有优异的机械稳定性、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划痕修复过程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自修复防护膜的自修复过程会受环境湿度、p H和离子强度的影响,湿度越大、酸/碱性越强、离子强度越高,则膜层的修复速度越快。根据自修复防护膜在不同湿度环境中的力学性能、吸水能力和EIS测试结果,提出了膜层的自修复机理:自修复防护膜在湿度较大的空气中吸收水分,水与聚合物膜中的胺基和羧基相互作用,一定程度上减弱聚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而增强聚合物分子的迁移性,迁移的聚合物分子到达损伤处并在静电作用下重新成膜,完成修复。腐蚀介质浸泡测试结果显示,自修复防护膜在模拟汗液中浸泡72 h后,整体保持完好。EIS测试结果显示,自修复防护膜的膜层电阻(Rc)高达676.75 kΩ·cm~2,远大于水热处理样品的Rc值(Rc=33.53 kΩ·cm~2)和镁合金基底的电荷转移电阻(Rt)值(0.95 kΩ·cm~2),表明自修复防护膜对镁合金具有优异的防护性能。(4)自修复防护膜的改性。为进一步提升上述内源型自修复防护膜的机械性能和防护性能,将Si O2纳米粒子分散到PAA溶液中,用上述相同方法制得了改性内源型自修复防护膜。形貌和成分表征结果显示,Si O2纳米粒子被成功引入到自修复防护膜之中。改性自修复防护膜与镁合金基底在保持很好的结合力(粘附强度等级为5B)、出色的自修复能力(30μm-110μm尺度的划痕均能在100%RH环境中100 min内完全修复、可多次修复)、良好的机械稳定性、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的同时,机械强度提高到原来的1.6倍(杨氏模量为1.78±0.22 GPa)。腐蚀介质浸泡和EIS测试结果显示,添加Si O2纳米粒子的改性内源型自修复防护膜在模拟汗液中浸泡72 h后保持完好,且其Rc高达4.12 MΩ·cm~2,比未添加Si O2纳米粒子的自修复防护膜的Rc提高近一个数量级,大幅度提升了自修复防护膜的防护性能。为了进一步考察自修复防护膜的实用性,将其与生产生活中常用的防腐涂料环氧树脂复合,制得复合改性内源型自修复防护膜。该复合防护膜在保持了优异的自修复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大大提高对镁合金的防护性能(在模拟汗液中浸泡72 h后保持完好,且Rc值高达157.80 MΩ·cm~2)。上述结果对内源型自修复防护膜的实际应用具有指导意义,对进一步推广应用镁合金具有积极意义。
其他文献
拓扑绝缘体是一种具有抗干扰特性的奇特物质,它的主要特征为内部绝缘和拓扑保护的边缘态。由于拓扑绝缘体的特殊性质,类石墨烯二维材料的拓扑性质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对比常规类石墨烯二维材料的拓扑和输运性质研究,库仑排斥效应(Hubbard模型)下的拓扑性质和相应的输运性质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类石墨烯体系中,不同的拓扑相对应着不同的拓扑边缘态。例如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对应着一对具有自旋过滤效果的螺旋形边缘态,且
Al-Zn-Mg-Cu合金是可热处理强化的高强铝合金,在经过一系列热处理后可以获得与普通钢铁相当的强度,而重量却不到钢铁的二分之一,是制造航空航天器结构件的重要轻质材料。固溶、淬火和时效处理是Al-Zn-Mg-Cu合金获得优异性能的关键热处理工艺,通过控制工艺参数实现对微观组织和性能的调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在固溶处理过程中,研究大多集中于提高固溶温度、延长固溶时间以期获得更大的过饱和度,但却对发生
三峡库区发育大量岩体滑坡堆积体,严重威胁库区人居、航运与大坝等安全,基覆界面形态及力学性质对这类堆积体稳定性及灾变机制有重要控制作用。本文围绕三峡库区岩体滑坡堆积体稳定的基覆界面控制机制,采用统计、理论、试验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了库区岩体滑坡堆积体时-空发育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基覆界面形态与滑源坡体结构的相关性、堆积体渗透性及基覆界面强度与倾角对堆积体稳定性影响机制研究。并以塔坪滑坡和藕塘滑坡为
机械零部件的表界面失效与其内部的材料微观结构演化密切相关,探索夹杂物与位错在非均质材料中的相互作用机理,有助于深入理解机构的变形强化与破坏机制,在机械与力学的前沿交叉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本文以非均质机械零部件为研究对象,基于微观力学的基本理论,采用解析推导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夹杂和位错的微观作用机理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如下进展:1)基于格林函数和势函数理论,推导
番茄是一种典型的呼吸跃变型肉质浆果,是研究果实发育的重要模式植物。心室胶质(locular gel)是番茄等肉质浆果的典型结构特征,其发育在果实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番茄心室胶质是果实中除果皮外的第二大丰富组织,占果实鲜质量的23%左右。细胞程序性死亡是植物主动清除衰老细胞和坏死细胞的基本的生理机制,这种生理过程对于植物维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植物而言,PCD过程普遍存在于
与传统单一金属材料相比,多组元层状金属复合材料除能够综合组元金属优势性能外,经过合理设计还能获得良好的冲击韧性、断裂韧性及抗腐蚀能力等。累积叠轧(Accumulative Roll Bonding,简称ARB)是一种剧烈塑性变形技术,可以在不改变材料体积的情况下实现大的塑性变形,为异质层状金属复合板材的结构设计、制备与加工提供了新的思路。对累积叠轧工艺制备的层状金属复合板而言,界面结构和形貌与塑性
天然酯绝缘油作为一种具有高燃点、环境友好型液体电介质,已在配电变压器中得到很好的工程应用,并逐步开始应用于高电压等级大型电力变压器中。由于天然酯绝缘油与矿物绝缘油组成分子结构不同,导致其中带电粒子产生与消散规律有别于矿物绝缘油。随着天然酯绝缘油在大型电力变压器中推广应用,高场强下天然酯绝缘油及其油纸沿面放电带电粒子产生与传播机制的研究至关重要,需要对上述科学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为高电压等级天然
随着全社会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人们致力于寻找能将废热转化为电能的新能源材料。而热电转换技术是一种直接将废热转化为电能的技术,可广泛地应用于废热回收发电。近年来,具有二维层状结构的热电材料凭借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和强晶格非谐性等优点,有望成为新型高性能热电材料,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家们广泛的研究兴趣。本文以本征低晶格热导率的Sn基层状结构热电材料为研究对象,在提升其热电品质因子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载流子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具有工作温度低、高效、无污染等突出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移动通讯、航海、航天、军事等多个领域。然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反应(ORR)动力学过程缓慢,需要催化剂来加快动力学过程,目前催化活性比较优异的主要是Pt基催化剂。而贵金属Pt的低储量、高价格,造成燃料电池总成本居高不下。同时Pt基催化剂仍然面临着Pt利用率低,稳定性差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燃料电池大规模商业应用。因此开发
多股螺旋弹簧(简称多股簧)是一种由钢索绕制而成的特殊圆柱螺旋弹簧。由于特殊的结构,多股簧拥有比单股簧更高的强度,更优越的减振性,更长的疲劳寿命及更高的可靠性。因此,多股簧作为重要的复位或减振部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军工装备及重型机械。高昂的制造成本、复杂的制造装备及低下的良品率导致多股簧在很长时间内仅应用于军工等领域。21世纪以来,随着高精度多股簧数控加工机床的诞生和升级,性能和稳定性更好的多股簧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