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背景下日际气温变化的气候学问题及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初步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p16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带来了很多方面的挑战:例如,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未来这种变化将具有怎样的特征,特别在与人类生存环境直接相关的海平面的上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增多等方面。人类如何应对这种气候变化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本论文的研究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设计和进行的。我们试图在两个不同却又互相交织的学科上获取新的理解:(1)气候变化本身;(2)这种气候变化会带来怎样的公共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变化。考虑到人体健康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反应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有所不同,本文关注的气候变化着重于在公共健康方面有重要影响但至今很少有人关注的日际气温变化。本论文通过揭示日际气温变化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时空演变以及日际气温变化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来描绘未来公共健康影响的可能情景,从而在这方面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新的科学基础。本论文总结了我们在以下几方面研究的进展:(1)描述日际气温变化这一物理量的设计以及它的物理意义和可靠性,(2)日际气温变化的年际、年代际变率的主导模态及可能成因,(3)全球变暖背景下日际气温变化的演变趋势的主要特征、背后的物理原因,和未来的可能情景,(4)日际气温变化与季节性流感爆发之间的定量关系。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过去常用的逐日气温标准差(STD)指数的局限性的分析,我们阐明了日际气温变化指数(DTD)存在指示时空局部性和主要表征天气尺度信号的物理意义,并验证了这个指标在全球范围表征天气尺度信号时的适用性和稳定性。(2)历史资料中的DTD的气候态具有纬向性和季节性的特征,中高纬度地区的DTD普遍高于低纬度,DTD在冬春季大,在夏季小,能反映季节性南北向气候态温差变化的特征。为了获取DTD变化的细致特征,我们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提取DTD的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率的时空模态。结果表明,年际首要模态和年代际首要模态都能较好地表征DTD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由南北向温度梯度的热量输送(通过水平温度平流)造成。(3)历史资料里的DTD演变趋势具有较大的空间非均匀性特征。全球增暖不均匀性带来的中高纬度气候态南北向温差的减弱引起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冬季大范围的DTD减弱趋势,而海陆间温度趋势变化的不均匀性又造成了亚洲的副热带地区、欧洲、北冰洋沿岸和南半球副热带的DTD增强,这些增强信号的空间范围和强度在夏季更为明显。通过对气候模式的历史气候变化归因试验结果的分析,我们推断全球尺度DTD的演变主要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而非自然强迫。未来DTD的长期趋势特征将继续维持,且温室气体浓度越高,趋势越显著。(4)这种DTD的变化特征也会带来季节性传染病峰值强度的变化。基于根据历史资料量化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流行性感冒的季节性爆发与DTD的关系以及气候模式对未来气候的预估,我们估计21世纪末北半球中纬度季节性流感的危险度可能会增加20-50%。
其他文献
近年来,太赫兹技术因其在高速无线通信、人体安检、生物医学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相较于研究起步较早的太赫兹发射源和探测器,太赫兹调制器,尤其是动态可调器件,尚未发展成熟。太赫兹频段超过了许多半导体放大器和混频器的截止频率,使现有的射频器件在此波段不再兼容。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基于光子学的太赫兹波前调制器件。早期研究报道的由聚合物或者晶体制成的折射或衍射元件具有体积大、功能单一等缺陷,限制
目前第四次产业革命是利用信息化促进产业的变革,其中铁电相关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一。现如今经过百年发展,对传统无机铁电体的研究已趋于成熟,但传统铁电存在着制备困难,重金属污染严重等问题,研究热点转向了新型杂化有机-无机铁电体,其中杂化有机-无机铅基钙钛矿(HOIP)材料因其丰富物理,以及在光伏、光电子和压电等领域巨大的潜在应用而备受关注。甲胺铅碘(MAPb I3)是其中研究最多的的HOIP材料之一
随着全球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传统能源开始出现短缺和枯竭的迹象,在未来已不足以支持人类的高速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被认为是一个有竞争力的候选者。太阳能光热电站自带储热系统,一天内能实现24小时连续发电,已成为最有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方式之一。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重点关注并开展了光热电站中的关键设备——高温熔盐吸热器的热性能、热应力和其预热过程等相关的研究。首先,本文研究了光热电站的
非常规高温超导机理是凝聚态物理重要的科学问题,其核心在于研究电子配对的成因,而探测超导体的配对对称性以及能隙函数可以反映体系的配对相互作用。对于空穴掺杂的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其具有d波超导能隙,即在动量空间每旋转90度,能隙的大小不变但符号发生反转。人们已经积累了许多实验结果证明角度依赖的d波能隙大小,但真正证明其d波相位变化的实验少之甚少。对于铁基高温超导体,s±配对模型是基于弱耦合图像被提出并
学位
受自然界中有机生物体固有自愈合特性的启发,近些年来基于物理或化学策略合成的仿生智能自修复材料已经被广泛研究并且可以有效延长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寿命。由于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微裂纹会迅速扩展成为宏观裂缝而难以修复,因此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发展无需任何外界刺激辅助的室温快速高效自修复体系至关重要。本论文通过对不同类型自修复材料的内在修复机理进行系统地探究以及合适的调控,成功制备得到多种可室温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任务的类型与目的愈加丰富,航天活动的范围日益阔大。按照航天器与地球的距离,大致可将其分为地球附近的航天活动、地月空间的探测以及行星际的深空探测等几个方面,本文从这三个方面中各选取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进行研究:1.本文研究了地球附近空间电推进系统多圈轨道转移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半分析方法来求解与优化电推进轨道转移,降低转移轨道所需的时间与燃料消耗。本文采用春分点根数作为航天器的
硫化铜(Cu2-xS,0≤x≤1)纳米材料是一类重要的、由金属硫族化合物组成的无机纳米材料,具有较强的近红外吸收和优异的光热、光电性能,而且生物相容性好、合成方法简单、稳定性高,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等生物医学领域中。然而目前发展的Cu2-xS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还存在以下不足:(1)单独使用Cu2-xS的光热效应用于肿瘤光热治疗的效果有限,导致肿瘤在治疗后容易出现转移和复发;(2)基于C
近几十年来,尽管OSCC治疗理念不断改进,其5年生存率依然不足60%。局部区域复发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准确评估OSCC外科切缘和淋巴结状态是减少局部区域复发的重要举措。尽管术后病理检查是评估OSCC外科切缘和区域淋巴结状态的金标准,但是受限于取材、工作量等因素,病理检查存在假阴性可能。随着技术发展,NIR成像和Micro-CT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基于ICG?的NIR成像可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纳米孔技术作为单分子检测技术的重要一员,因其免标记、免放大、高灵敏度、实时识别等诸多优点而备受关注。生物纳米孔是最早被发现和使用的纳米孔,由于具有原子精确的结构重现性、易于大量制备以及同许多生物学上重要分析物分子尺度相似的孔径等优势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青睐。1996 年,Kasianowicz 等人率先使用天然的 α-溶血素(alpha-hemolysin,α-HL)生物纳米孔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