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与20G传统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手术效率、舒适度、并发症和早期疗效。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我院2010年6月起需行玻璃体切除术的连续病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组1接受20G传统标准三通道玻璃体手术12人12眼,其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例,黄斑裂孔1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5例,玻璃体积血4例;组2接受23G微创玻璃体手术17人17眼,其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例,黄斑裂孔1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3例,玻璃体积血2例,共计29人,29只眼。手术均由同一人完成。分别记录建立三通道、手术眼内操作和关闭切口所花费的时间;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d、3d、1w、2w、1m、2m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结膜充血情况、疼痛不适感,以及用Pentacam检查术前、术后2w、1m、2m的角膜前表面K1、K2、散光、轴位。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23G组建立三通道的平均时间1.97±0.48min,关闭切口的平均时间3.71士1.21min,20G组分别为3.83士0.72min和8.29±2.15min,23G组切开和关闭切口的时间比20G组短(P<0.001),两组进行眼内操作的平均时间分别为23G组63.09±18.60min、20G组50.21士19.63min,总平均时间23G组68.76±18.44min、20G组62.33士19.42min,两组时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术后1m时20G组12人中有6人有不同程度结膜充血,23G组17人中1人有轻度结膜充血,20G组结膜充血较重且持续时间长(P=0.043)。
术后2w时23G组患者中仅1人偶尔有疼痛不适感,20G有6人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不适感,20G组患者疼痛不适感较重且持续时间长(P=0.038)。
23G组术后2w内3例发生了低眼压,5例发生了高眼压,20G组无1例发生低眼压,2例发生了高眼压,两组在术后2w内的低眼压和高眼压发生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46,P==0.665)。
手术后所有患者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各个随访时间点两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23G组和20G组患者视力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P=0.009)。
无论是否联合超乳,Pentacam检查角膜前表面平均曲率随时间延长而变大,组间角膜前表面平均曲率没有区别(P>o.05)。不联合超乳时,术前术后散光值没有区别(P>0.05);当联合超乳时,20G组散光值较23G组大(P=0.015)。
在23G组和20G组在2个月的随访期内均有1人因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再次行玻璃体手术,两组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没有区别(P>0.05)。
结论:23G微创玻璃体手术和传统20G玻璃体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相比,具有手术效率高、操作简便、患者舒适、眼部炎症反应轻、术后局部瘢痕轻、恢复快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