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ER参与了乳腺癌的细胞增殖过程,并且与肿瘤的发展及侵袭有关。雌激素受体对其下游基因的表达调节是一个复杂的、多种因素参与的过程,ER作用的发挥需要共调节因子的有效调控。共调节因子一般是以配体依赖的方式直接与核受体相互作用,从而增强或抑制受体功能的一类蛋白分子。通过对雌激素受体共调节因子相关研究,能够更加了解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发病机制,有助于确定乳腺癌预后评价的特征性指标和临床治疗。ER与共调节因子的结合是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不仅共调节因子能调节ER的表达及其活性,反过来ER也能调控共调节因子的表达。还有些共调节因子并不直接与ER结合,而是与其它的共调节因子结合形成复合物,结合到ER上而发挥作用。本实验室以ERβ的AF-2区段为诱饵从人乳腺cDNA文库中进行了筛选,获得了新型雌激素受体共调节因子RSRC1(arginine/serine-rich coiled-coil 1)。RSRC1目前是一个生物学功能未知的蛋白,运用生物信息学发现其第180-224氨基酸区段能够形成螺旋卷曲(coiled coil)结构,该结构参与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分子中还有多个cAMP、CK2及PKC磷酸化位点、三个核定位序列和三个类泛素化修饰位点。为了进一步确定RSRC1与ER的相互作用,我们通过GST-pull down实验和免疫共沉淀实验证明RSRC1与ERα和ERβ在体内和体外都存在相互作用。由于没有商业化的抗体,我们构建和纯化了GST-RSRC1的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获得了抗RSRC1的多抗,能够识别25kD、40kD、45kD、53kD左右的RSRC1条带,其效价和特异性均满足后续实验的要求。利用该抗体我们发现RSRC1在大小鼠的各组织、乳腺癌细胞株及其它肿瘤细胞株中均有表达。通过对外源转入带有荧光标签的RSRC1的细胞进行显微观察,我们发现RSRC1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并在核小斑(nuclear speck)中呈点状聚集。核质分离实验表明,分子量为53kD的RSRC1分布在细胞核中,而更大分子量的RSRC1蛋白则分布在细胞质中。我们获得了能够有效敲低RSRC1水平的siRNA,并获得了RSRC1过表达及敲低稳定转染细胞株。结晶紫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均发现RSRC1过表达能够促进细胞生长,并引起细胞周期S期增加;软琼脂实验发现RSRC1能够增强乳腺癌细胞的非锚锭依赖生长能力;反之,敲低RSRC1能够抑制细胞增长,减少S期复制,并降低乳腺癌细胞的非锚锭依赖生长能力。RSRC1还能够增强下游基因CyclinD1的表达,降低C3、pS2、PR表达,在雌激素存在的情况下改变更明显;另外c-Fos、Cat-D、C-myc和Bcl-2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过表达RSRC1能升高ERα和ERβ的ERE-luc报告基因转录水平,而且这种升高具有剂量依赖的效应;同时,敲低RSRC1能够降低ERα和ERβ的ERE-luc报告基因转录水平,也具有剂量效应。在雌激素存在的情况下,RSRC1对报告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更加明显。另外,过表达RSRC1还能够增高C3-luc及pS2-luc报告基因的转录水平,敲低反之。因此,RSRC1可能是一个能够同时与ERα和ERβ相互作用,并对其转录活性做同向调节的新型共调节因子,深入研究RSRC1的功能对完善ER信号传导通路以及选择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