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与《哈姆雷特》批评史——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g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不仅是被搬上舞台和银幕最多的戏剧,也是被评论和改编最多的文本。千差万别的《哈姆雷特》批评史(简称哈评史,下同)本身就具有相当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试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哈评史进行分析研究。 在男性书写的哈评史中,女性往往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一方面,女性形象批评这一领域在哈评史中长期处于从属的地位。对于《哈姆雷特》这部戏剧的研究往往以哈姆雷特这个人物作为绝对的中心,关于《哈》剧中的两位女性奥菲丽亚和葛楚德的讨论也往往围绕哈姆雷特进行。另一方面,女性批评在哈评史中的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尤其是早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女性主义批评大爆炸”的“前女性主义时期”的女性哈评。 本文以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家爱莲娜·肖瓦尔特提出的“女性主义批评”和“妇女批评学”为理论依据,致力于发掘被遗忘和忽视的女性哈评传统,并重新评价其历史价值。除了女性发表的批评,女性哈评还应包括女演员在《哈姆雷特》表演中和女作家在文学改编或创作中对剧中人物的阐释。因此,女性哈评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六十年代,那时出现了关于女性批评文章发表和女性演员登台表演的最早记载。 现代女性主义者对女性哈评传统的重建努力,并没有在男性书写的哈评史中得到足够体现。通过对几个现代版本的男性哈评史的比较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男性支配的价值评价体系不仅在过去左右对早期女性哈评的评价,而且现在也依然影响对现代女性主义哈评成果的充分承认。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二语言阅读研究中的概念更加具体化,在当前众多的理论观点当中,元认知策略的作用、阅读者主体差异等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运用Carrell等人的研究问卷材
近年来,英语研究者们再一次将目光投向词汇习得,并积极探讨词汇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没有词汇,根本无法进行交流。词汇在英语的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
本文以对比研究的方法从词法和句法的角度分析了英语语言对香港汉语的影响。由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变异多种多样,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也数不胜数。对香港这个因特殊历史原因造成
自二十世纪初生产技术的改革带来了社会生活的一些列变革,人们开始追寻一种于此适应的设计,“风格派”应运而生。本文记述了荷兰“风格派”的产生发展历程,分析了“风格派”
本文对分别收藏於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辽宁省博物馆的三本赵孟頫《章草急就章册》作了细阐述和比对,并结合赵孟頫中後期书法风格,认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用笔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