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田生态种养新技术是将稻田中水生植物、水养动物和水体中微生物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稻田内的空间、光热、水土、生物等资源和潜力,并运用现代科学种养技术,形成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质能循环转化的立体种养模式,形成种养复合、环保生态型的农业综合开发技术。将稻田内有限的水土资源与丰富的空间、光热资源相配合,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稻蟹共生生态养殖模式是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稻田种养模式,己显示出其巨大的生产优势和发展潜力。该模式充分利用稻蟹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河蟹在稻田觅食活动,翻动土壤,破坏水草幼苗,灭杀害虫幼体,减少农药和除草剂使用;同时稻田为河蟹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稻田养蟹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双用,一地多收,充分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实现稻蟹双丰收。稻蟹共生可以改善稻田水生态环境、增加土壤有效养分、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提高资源利用率、改良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等。稻蟹生态种养新技术是在种植水稻的稻田养殖河蟹,由于河蟹的引入,稻田里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包括稻田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水体环境、空间资源等等。目前稻蟹共生生态模式研究中主要集中于河蟹的放养密度、水稻生长和产量、水体环境和浮游生物等,而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定性定量研究却较少报道,特别是关于水稻栽培密度的研究还没有报道过,这使养蟹稻田的水稻增产增效机理缺乏相关科学依据。为此,我们进行了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养分、水稻生长和河蟹生长影响的研究,观察不同栽培模式下稻田土壤理化指标和土壤主要养分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水稻生长指标和河蟹生长指标的变化。研究了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对稻田土壤容重、团聚体含量、pH、有机质、土壤总氮、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钾,水稻分蘖、生物量、茎秆构成、产量构成,河蟹及稻田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共设置了4个处理,分别为养蟹田单穴单株、单穴双株、单穴四株和不养蟹田单穴双株,每个处理设4个平行。河蟹饵料蛋白含量约为32%,每天傍晚投喂,投喂量一般为为河蟹体重的3%~5%。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不养蟹稻田相比,养蟹稻田可以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中>0.2mm粒径团聚体的含量,降低<0.002mm粒径微团聚体的含量,结果表明养蟹稻田土壤团聚化程度加强;同时养蟹稻田对调节土壤pH有一定的影响,整个水稻生长周期,稻田土壤pH保持在7左右;稻田养蟹后可以增加18%的土壤有机质,但对土壤总氮含量影响不显著,在水稻生长后期会显著提高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钾含量,养蟹稻田内理化性状和土壤养分含量均不受水稻栽培密度的影响。2.与不养蟹稻田相比,同等水稻栽培密度养蟹稻田可以增加约0.17个有效分蘖/穴,增加3.3%的水稻生物量,水稻茎秆构成影响差异不显著,但结实率和穗粒数影响显著,提高11.5%的水稻产量;养蟹稻田内水稻分蘖受水稻栽培密度的影响不显著,水稻生物产量以单穴四株最高,茎秆构成随水稻栽培密度增加呈现减少趋势,其中单穴单株处理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与其他处理相比分别提高6~26、1.2%~3.6%、1.5%~3.3%,同时幼蟹成活率和产量也是最高的。基于水稻和河蟹综合经济效益分析,最佳的稻蟹共生生态系统水稻栽培密度为单穴单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