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使用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的自动形态分析软件测量心理应激患者海马各亚区的体积萎缩情况,并观察其与临床医师管理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CAPS)评分、创伤暴露时程之间的相关性关系,为寻找对心理应激敏感的具体海马亚区提供线索。2.建立生理应激和心理应激两种大鼠应激模型,通过对比研究探讨心理应激大鼠行为学,海马亚区形态学及糖皮质激素受体(GR)表达水平的动态改变。方法1.收集68例失去独生子女且无法再怀孕的父母作为心理应激组,根据CAPS评分将其分为PTSD阳性组(PTSD+:57例)和PTSD阴性组(PTSD-:11例),同时征集39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量分析所有受试者海马亚区体积,观察各亚区体积的组间差异,及与CAPS评分和创伤暴露时程的相关性关系。2.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选择30只大鼠采用脚部电击法制备生理应激组,随机选择另外30只大鼠,安置于与受到脚部电击组的大鼠相邻的隔室中,使他们暴露于情绪刺激中,例如来自生理应激组大鼠受足部电击后带来的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感觉,该组被定义为本研究中的心理应激组。在0周,2周,4周,6周四个时间点观察这些大鼠。观察内容如下:(1)行为学。(2)海马亚区体积。(3)海马亚区GR水平。在第四周和第六周随机各从生理应激组和心理应激组选取6只大鼠在正常环境中饲养6周后,同观察上述观察项目的改变情况。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心理应激组海马左侧CA2-3,CA4-DG,下托和右侧CA2-3,CA4-DG亚区发生显著萎缩。事后分析显示,PTSD+/-组的以上亚区与健康对照相比,均存在显著萎缩,但PTSD+/-组间以上亚区体积没有显著差异。2.左侧CA2-3和CA4-DG的体积减少百分比大于右侧,且左侧(三个亚区)受到显着影响的亚区多于右侧(两个亚区)。3.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心理应激组双侧CA4-DG亚区总体积随创伤暴露时程增加而下降(r=0.82)。4.经多重比较表明,第一,在生理应激下,2周时发现大鼠海马萎缩和行为异常,但在心理应激下直到第4周才出现改变。第二,生理应激的影响在第四周比心理更明显,但在第六周时已经逆转。也就是说,生理应激的影响出现得更早,但是温和,而心理应激的影响出现得晚,但迅速加剧。此外,两组之间最显着的差异是:在心理应激下到6周时DG体积仍在下降,最终体积明显小于生理应激组。5.正常环境饲养6周后,经历4周和6周的生理应激的大鼠表现出DG区体积和行为异常的恢复,但经历6周心理应激的大鼠损伤不可逆,而经历4周心理应激的大鼠中也发现了DG区体积和行为异常的恢复。结论1.心理应激对海马的损伤具有累积性,海马CA2-3和CA40-DG亚区在心里应激中起重要作用。2.通过与生理应激大鼠比较发现:⑴心理应激效应出现较晚,但更加剧烈。提示其损伤机制与生理应激不同。⑵海马各亚区对应激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CA1,CA3和DG。⑶长时间(本实验中为6周)的心理应激便可导致DG区的不可逆性损伤,而该现象在生理应激中没有出现,提示心理应激可能通过损伤DG区神经可塑性参与应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