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完善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可以确保证券市场健康运行,是投资者、债权人和监管机构等进行正确决策的基础。从某种意义而言,证券市场是一个信息交易的市场,所以证券价格是否能够正确地反映出公司的真实价值是证券市场的核心问题。及时、充分、准确地进行信息披露是市场效率的关键。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上信息的拥有方和提供方,如果其不能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披露信息或披露虚假信息,会造成公司股价的异常波动,甚至远远超出公司的真实价值,从而损害广大投资者的权益。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虽然高速发展,但也同时存在着上市公司虚假披露、延迟披露等问题。本文首先对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然后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试图探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影响因素。希望能够为促进我国上市公司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供参考。本文第一章为导论。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框架、预期贡献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从上市公司的公司特征、财务状况、股权结构、董事会和监事会特征四个方面对国内外有关信息披露的文献进行系统的回顾,总结归纳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与结论。第三章是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首先对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说明,然后从信息不对称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以及代理理论三方面对信息披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阐述,为下文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基础。第四章是对我国2005-2010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现状的介绍。从信息披露违规的总体情况、行业特征、类型特征、信息披露违规与公司上市年限、信息披露违规涉及的报告类型、信息披露违规公司的盈利情况、监管机构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处罚类型七个方面进行具体研究。第五章是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本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信息披露违规行为产生的路径,并提出研究假设。然后对变量设计,研究方法、数据来源、样本选择等进行说明。本文从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公司治理两个方面选取变量,以2005-2010年度因为信息披露违规行为被监管机构处理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在参考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为每一个研究样本选择了配对样本。最终确定107家信息披露违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共214个样本。最后在对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Logistic回归并得出实证检验的结果。文章实证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股权结构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具有显著影响。资产收益率越低、资产负债率越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低的上市公司越容易发生信息披露违规行为。董事会规模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第六章是结论、建议及展望。这一部分先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然后提出了规范我国信息披露行为的对策与建议。指出防止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关键在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监管体系,并同时要充分发挥外部监督作用,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水平。文章最后分析了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完善进行了展望。本文的主要贡献有:(1)本文和已有的大部分研究不同,没有使用监管机构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处理前一年的视角,选取的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发生前一年的数据。(2)本文系统总结了2005~2010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一般特征,向投资者展示潜在的投资风险,为投资者、债权人、监管机构等相关利益者初步鉴别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提供了参考。(3)本文从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公司治理两个角度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有助于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本文的主要不足在于:(1)本文在实证研究时仅考虑了上市公司本身的财务状况、公司治理结构两个微观的方面,并没有考虑宏观的制度和市场对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的角度不够全面。(2)本文的实证样本选择存在局限性。一方面,因为交易所内部的通报批评的相关资料没有对外公开,所以还有一些公司可能也存在违规行为但并没有考虑在内。另一方面,本文采取了配对的研究方法,选择的未发生信息披露违规的公司仅是没有被监管部门处理,但也可能存在与研究样本相似的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只是没有被监管部门发现。同时,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是配对的方法,研究期间共有151家上市公司存在违规情况,但仅有107家上市公司成功配对了未发生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所以实证样本并不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