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评教制度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促进教师教学改进与教学发展、保证和实现学生学习利益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重要职责。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文献回顾与评价,根据制度与人的行为关系理论,基于学生评教行为及学生评教制度设计的研究视角,重点考察学生评教的行为表现,据此确定了研究的概念框架、研究问题及研究内容,编制了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及影响因素学生调查问卷。本研究的因变量为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自变量为高校学生评教制度设计、院系不当干预和教师不当干预,控制变量为学生有关背景特征,含性别、生源地、学科类型、年级、学校类型、身份与学业自我评价。研究对南京地区8所高等院校(其中研究型大学2所、普通本科院校4所、高职高专2所)的1865名本专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还选择了这些院校的27名本科生、10名教师和10名教学管理者分别进行研究前期访谈和后期访谈。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因子分析、数据统计和访谈分析,有以下四个主要发现:其一,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因变量)的基本类型和因子结构为:认知不清、消极与随意评价、趋低评价、自利趋高评价和他因趋高评价。学生有关背景特征(控制变量)对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各因子的影响存在差异性。有的(如性别)对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各因子均会产生显著影响,有的(如生源地、学科类型等)仅对部分因子产生显著影响。其二,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影响因素(自变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校学生评教制度设计,其因子结构为:强制评教、教师及院系利益相关、指标设计缺陷、结果无关学生(指学生评教结果);二是院系不当干预;三是教师不当干预。学生认为,学生评教制度设计最严重的问题是:学生评教结果的使用与学生利益无关,其次为"指标设计缺陷"。学生评教制度设计因学校类型而异,学校类型对"结果无关学生"和"强制评教"的显著影响更大;同时,它对"院系不当干预"和"教师不当干预"也会产生影响,但对前者的影响作用更大,对后者的影响更小。其三,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各因子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但是,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值都不太大。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影响因素各因子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教师及院系利益相关"是各因子的主导因素,与其他影响因素的相关性都较大。"结果无关学生"与其他因子的相关性最弱。回归分析表明,"强制评教"、"教师及院系利益相关"和"指标设计缺陷"是学生评教行为偏差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其四,学生评教行为偏差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评教制度设计的不科学,主要表现为:(1)定位不科学,仅将其作为促进教学改进和人事管理的简单工具,而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信息交流的管理平台与机制,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利益的维护和保障;(2)学生评教指标体系设计与管理中的参与主体较为单一,体系同一而不全面,缺失对学生学习收获及提升的考察与评价;(3)学生评教过程管理与控制方式相对固化和单一,存在诸多强制与限制,时间安排也不尽合理;(4)学生评教结果几乎与学生学习无关,无法保障学生学习利益。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资料的分析,本研究对高校学生评教制度改进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其一,将学生评教定位为学生、教师、教学行政管理者三方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管理平台与长效机制,它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其二,学生评教指标体系设计与管理要尽量吸收学生、教师及校友等多元主体的民主参与,指标体系的设计要重视学生学习视角,并体现学校类型差异、学科专业差异甚至课程差异。其三,取消当前学生评教制度安排中的各种限制,同时使教师回到学生评教过程中来,依据学生建议不断改进教学,实施过程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其四,改变学生评教的匿名参与方式,尽量消除学生对学生评教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不利结果的顾忌与担忧;建立并完善让学生根据学生评教信息及结果自由选择教师的制度。其五,改进学生评教与教师、院系工作考核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逐步形成正向激励,实现教学服务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