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若干问题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便利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给交通运输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者为了逃避履行其肇事行为引发的相关义务而逃逸后,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现象屡屡发生,其社会危害性相当严重,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1997年刑法修改时将“因逃逸致人死亡”增加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处罚情节,2000年11月2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司法实践中如何理解和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作了详细统一的解释,有效地指导了相关司法实践,然而由于该解释与我国传统刑法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而备受质疑,掀起了刑法理论界及实务界对“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讨论的高潮。为了系统深入地分析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情形的认定与处罚问题,本文拟从刑法基本理论出发,采取先观点阐释、后理论评析的方法,从实然和应然两个视角,研讨该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够对我国关于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的立法和实践有所裨益。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涵义与性质。本章首先对逃逸行为的涵义作了实质意义上的界定,并依据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对其进行定性分析;其次,明确了“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内涵,并区别情节加重犯和结果加重犯分析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性质。第二章,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构成特征。本章主要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构成特征,并着重界定分析“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对象和罪过形式。第三章,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情节认定中的疑难问题。本章主要涉及两个:一是,逃逸致人死亡与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的界限;二是,逃逸致人死亡中的共犯。第四章,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的立法建议。本章在总结前三章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因逃逸致人死亡”相关法律规定的立法缺陷,并提出了完善相关法律规定的立法构想。
其他文献
在日常生活中,简历是一类常见文本。从功能上看,简历是其作者介绍自己,推销自己,最终达到有效沟通的重要手段;从行文结构上看,它是一种半结构化文本。该类文本应用广泛、数目
我国的近代化进程,首先是从科技开始的,并由此扩大到思想、文化等领域。以近代科技的发展为切入点,来研究曾国藩这位洋务运动的最早发起人及其他的影响,对了解我国的早期近代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评价前列宁散敷脐对良性前列腺增生肾虚血瘀证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研究部分选择57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进行了2个月的
旅游购物是长沙旅游业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目前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就旅游业发达国家或地区而言已达到了60%以上,就世界平均水平而言也达到了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并不能消除区域内的竞争,反而呈现出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如何进一步促进合作,发挥经济一体化的优势,实现区域共同
概述了新疆国泰新华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一期40万t/年电石项目电石炉煤气的主要成分和利用方向,介绍了本项目电石炉煤气净化及综合利用的工艺流程及设施的相关设计,实现了电石炉
犯因性差异理论认为,犯罪是犯罪人存在犯因性差异的结果。这种理论指向具体的个体犯罪行为,而非整个社会的犯罪现象。它的基本内容包括犯因性互动观点和犯因性差异观点。犯因
目的探讨社区糖尿病患者在体质辨识基础上采取中西医防治的疗效。方法回顾88例社区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以体质辨识为基础,对全部患者采取中西医防治策略,对照组给予
1病例报告病例1,男,65岁。右眼视物不见10d。无明显诱因右眼突然视力下降,伴有轻度眼眶痛,无恶心、呕吐的症状,来诊,2008.05门诊以“右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收入院。查体:右眼视力无
从维修制度、状态维修和安全管理入手,分析现阶段电工供电设备状态检修及安全管理现状,依据当前安全管理存在的基础薄弱、数据不可靠等问题进行总结,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