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肌内脂肪(Intermucal fat,IMF)含量等脂肪性状是影响肌肉风味和鲜味的重要物质,已成为衡量肉质是否优良的重要指标。肌内脂肪被认为与肉质及口感呈正相关,会影响肉品的多汁性、嫩度及风味。目前家禽育种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这种高强度选择又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其中控制脂肪在鸡体内的过多蓄积,提高肉鸡的胴体质量和适口性是中国养禽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试验把H-FABP基因作为影响鸡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加以研究,旨在弄清鸡H-FABP基因的遗传变异,继而以此为分子遗传标记进行辅助选择,为在培育肉质细嫩、风味独特的优质鸡育种实践利用基因辅助选择的手段奠定基础。本研究将之前利用PCR-SSCP技术,以封开杏花鸡等4个地方品种及岭南黄鸡2个培育品种为试验材料,筛选出的与脂肪性状具有显著相关的H-FABP基因的四个SNP(单核苷酸多态性)片断作为选择腹脂率和肌内脂肪含量的辅助标记,对一个培育中的黄羽肉鸡新品系717个个体的H-FABP基因进行SNPs检测和基因型判别,得到每个个体的四个变异位点的基因型,并根据基因型预测不同个体在脂肪性状上的育种值。以所预测的育种值作为选择指标,对该群体进行分化选择,形成增效群体(高脂群)和减效群体(低脂群),同时采用常规选择方法进行选择,形成对照群体(核心群)。通过群内进行选配,产生第二世代个体。对第二世代个体进行SNPs(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和基因类型判别,结合屠宰性状对基因选择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H-FABP基因四个变异位点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该群体第一世代和第二世代中均有所变化。位点1中,等位基因A的频率由第一代的0.5727降为到0.3037。位点2中的A基因频率由0.5396升为0.5870,位点3的等位基因A的基因频率由0.5718降至0.4145。在位点4中,A基因的频率由0.5617降低至0.4468。对第2代的常规选择群(核心群)、增效选择群(高脂群)和减效选择群(低脂群)之间腹脂率和肌内脂肪含量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三个群体两个性状上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P>0.05),但核心群和高脂群的腹脂率有高于低脂群的趋势,而核心群和低脂群的肌内脂肪含量则高于高脂群。结果表明,利用之前所得到的与脂肪性状有相关的SNP片段对所研究群体进行基因辅助选择并未达到预期的选择效果。基于对所研究群体第二世代所有个体H-FABP基因各位点的基因型判定以及各个体的腹脂率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本实验进一步分析了各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的性状差异的显著性。结果发现,从整个第二世代群体来看,各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的腹脂率及肌内脂肪含量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在高脂群中,位点2的AA基因型个体IMF显著高于AB和BB基因型个体(P<0.05),在核心群中,位点4的AB基因型个体IMF显著高于AA和BB基因型个体。将所研究的四个位点结合在一起考虑,分析不同基因型组合的个体间性状的差异,结果发现,基因型组合的效应对腹脂率及肌内脂肪含量均不显著,表明所研究群体中,H-FABP基因各位点的基因型组合与腹脂率和IMF均不存在显著关联。本实验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群体,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特定基因变异与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可能是不同的。本研究利用在封开杏花鸡等品种中筛选到的与脂肪性状间有显著相关的H-FABP基因变异对实验黄羽肉鸡群体进行了基因辅助选择,并未达到预期选择效果,且研究发现,在其他群体中与性状相关的SNP分子标记,在本群体中并未表现出与腹脂率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显著相关。所研究的H-FABP基因四个变异位点在本实验群体中的并不适宜作为IMF和腹脂率选择的辅助分子标记。如需在选种中利用标记辅助选择的手段,还需进一步筛选与本群体IMF和腹脂率真实相关的分子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