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加压素Ⅱ、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在巴曲酶处理预缺血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xh504705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UII、及其受体GPR14及MAPK亚型ERK()K的免疫活性,及给予预缺血和巴曲酶处理后的活性变化,探讨UII及MAPK信号传导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病理特征和相互关系;并为巴曲酶增强缺血耐受现象的脑保护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预缺血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健康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按再灌注3h、6h、24h、72h分为4个亚组,每个亚组24只大鼠。A假手术组(假手术3天后再次给予假手术)、B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3d后给于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C预缺血组(预缺血5min,再灌注同时腹腔注射8U/kg生理盐水,3d后给于MCAO)、D预缺血+巴曲酶组(预缺血5min,再灌注同时腹腔注射8U/kg巴曲酶,3d后给于MCAO),在脑缺血3h再灌注3、6、24、72h后处死大鼠。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UII、GPR14的免疫活性,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ERK和JNK的活性。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统计学处理,各组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one-wayANOVA方差分析组间q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结果:假手术组UII、GPR14免疫活性在各时间点均无变化,缺血再灌注组UII、GPR14免疫活性在3h开始呈平行升高趋势、24h达峰值,在相同时间点预缺血组UII、GPR14免疫活性均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巴曲酶+预缺血组在再灌注3h、24h、72h低于预缺血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ERK、JNK表达在再灌注3h开始升高,24h达峰值,在相同时间点预缺血组ERK阳性表达均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巴曲酶+预缺血组高于预缺血组(p<0.05);JNK阳性表达预缺血组均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巴曲酶+预缺血组低于预缺血组(p<0.05)。 结论与推论:随脑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可诱导UII及其受体GPR14表达增加,UII通过与GPR14结合,由MAPK胞内信号传导途径介导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巴曲酶可通过抑制UII的合成表达,促进ERK生存通路,抑制JNK死亡通路增强脑缺血耐受现象的脑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摘 要  提到课程改革,人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大家都认为自一九四九年以来总共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却没有多少人就课程改革的划分提出质疑。那么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改革的内涵又是什么?怎样做才能达到真正的课程改革?这些问题的提出,需要我们重新对“课程改革”这个主体进行明确的界定。  【关键词】新中国;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 “课程改革”的内涵界定  “课程改革”从字面意义上来讲,它是由“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