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围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竹制横吹乐器的长方形吹孔上方是否有“距”“翘”或“觜”一类的附加管装置这个问题展开研究。笔者结合出土实物的形制与各种文献史料中的相关记载,认为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竹制横吹的长方形孔应该是卯榫结构的插口,从与马王堆墓葬年代相近的墓葬中出土的竹管乐器来看,同时期的竹制横吹乐器的吹孔都是椭圆形,为何偏偏马王堆的吹孔处制作成长方形,笔者深感疑惑,因此猜测长方形的孔当不是真正的吹孔,其上方应插有管状的吹管,此吹管上的吹口才是真正的吹孔。为验证此猜想,笔者通过对出土实物的复制,进行对比实验,记录测音数据来寻求答案,进而探究马王堆三号汉墓中两支竹制横吹的名属问题。古代竹制横吹乐器因为竹子不易保存的物理特性,出土实物极少,后人学者若仅依据古代文献,对竹制横吹乐器的了解就会很粗浅片面。考古实物的出土弥补了文献史料记载不全无从考证其形制全貌的缺陷,为学者们研究古代乐器提供了实物的参考,更加直观可信。为探究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竹管乐器究竟其器名是什么,笔者归纳了前人学者们对马王堆三号汉墓竹制横吹乐器器名的看法,以此为基础搜集到关于古代竹制横吹乐器的诸多相关记载,逐一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笔者对该乐器的器名意见,认为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竹管乐器应是“篪”无疑,其“距”“翘”是利用我国古代制作家具惯用的卯榫结构安插于长方形孔上的吹奏装置,这就解释了为何这些竹管乐器的吹孔为长方形及其长方形孔周围削平的原因。又通过对搜集归纳的目前已出土的大约先秦至西汉前期时候的竹制横吹乐器形制的对比,发现这些乐器所处年代相近,虽出土地方不同,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可以推测这些乐器是这一时期的同一种竹制横吹乐器。这些竹制横吹乐器均为椭圆形吹孔,它们的发音原理一样,因此笔者对竹制横吹乐器的发音等物理声学方面的原理以及吹孔形制对竹管发声音高等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分析解释,以此说明吹孔的形状、大小直接对乐器的吹奏起着决定性作用,合适的吹孔形制才能更加利于乐器发出动听的音色以及具有一定规律的音高。物理原理与文献史料以及壁画图像等的记载,在理论上为笔者的猜想给予了一定的支撑。最后笔者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制作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管乐器的复制品,对长方形吹孔本身的发音效果、安装附加管后的发音效果等进行了测音记录,通过切实的数据来说明长方形吹孔是否适合演奏乐曲,安装附加管后是否有改变,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从而验证笔者的猜想,得出最后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