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泥砂的微乳液处理及石油资源的回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gxyj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乳液凭借其界面张力低和增溶能力强的特点,在修复含油泥砂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研究对象为(0#)柴油/(93#)汽油污染泥砂,选取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吐温-20(Tween-20)和吐温-80(Tween-80)、正丁醇、氯化钠和去离子水进行微乳液的配制。通过Winsor相图研究发现,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微乳液体系发生Winsor I→Winsor III→Winsor II的相态转变,在低温冷冻电镜下观察到Winsor I型为O/W,Winsor II型为W/O,Winsor III型为双连续型的微观形态。利用微乳前驱液静态修复含油率为15%的油泥砂,考察了表面活性剂、无机盐、助剂和温度对上相出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上相出油率先升高后降低;对于阴离子型微乳液体系,SDBS的洗油效果优于SDS,且随着盐度和醇度的增加,上相出油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且二者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对于非离子型微乳液体系,随着温度的升高,上相出油率先升高后降低。针对含油率为15%的柴油污染泥砂,筛选出的较优配方为SDBS1.60 wt%,正丁醇8.10 wt%,氯化钠0.40 wt%,此时微乳液呈Winsor I型,上相出油率达74%,处理后泥砂含油率低于3.90%;针对汽油污泥砂,较优配方为SDBS 1.60 wt%,正丁醇2.50 wt%,氯化钠0.40 wt%,此时微乳液呈Winsor I型,上相出油率高达82%,处理后泥砂含油率低于2.70%。通过一维动态淋洗实验,考察了淋洗条件对洗油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含油率15%的柴油污染泥砂,在配方为SDBS 2.00 wt%,正丁醇4.05 wt%,氯化钠0.40 wt%时,最佳淋洗条件为淋洗速度4 m L·min-1,淋洗液体积是泥砂堆积体积的1.77倍,出油率达到82.84%,即处理后泥砂含油率降到2.57%。且该微乳液配方拥有很好的循环性,循环六次以后依然可以达到很高的出油率。同时,利用亚甲基蓝-百里酚蓝混合指示剂滴定法测得淋洗后泥砂中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DBS的质量分数仅为0.72%。
其他文献
润滑油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由于添加剂的降解,空气的氧化作用及外来水分的混入,其理化性质会发生改变,从而失去润滑作用成为废润滑油。由于废油中含有大量的金属添加剂及氧化胶质等杂质,直接排放或燃烧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且这些杂质在废润滑油固定床加氢再生成基础油时会造成管路结焦及催化剂中毒失活等问题。因此,本文以一种废润滑油为原料,采取了脱金属-萃取的低温预处理工艺对废油进行处理以除去其中的大部分金属添
如何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活化甲烷的C-H键,将甲烷转换成更易被存储利用的有机衍生物,是现今社会催化领域最具有挑战性的前沿课题。为应对甲烷活化的挑战,光催化领域提出了一种新型绿色的反应策略,即利用羟基自由基(·OH)实现C-H键的断裂。通过构筑FeNx中心,实现甲烷C-H键在该中心上的断裂。以亚铁盐为金属源,二甲基咪唑为配体,制备前驱体,再利用高氮含量的三聚氰胺为分散剂,不同比例的二者混合物进行焙烧以
油田在采油过程中为了降低开采成本,稳定油田产量,常常采用注水开发。油藏储层中含有大量粘土矿物,粘土矿物在遇到注入水后体积膨胀进而分散甚至随着注入水运移,堵塞储层孔隙、岩石孔喉,导致注水压力增大,减小油田产量。为解决这一问题,常常加入粘土稳定剂稳定油藏储层,提高油田产量。随着石油开采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地层温度高,渗透率低,这对粘土稳定剂的耐温性能和分子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论文通过文献调研和分子结
森林为人类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但随着森林覆盖的动态变化,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因时空而异。然而仍然缺乏能够预测森林覆盖空间分布的工具,同样需要了解森林覆盖变化的影响因素,以保护或加强其长期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因此迫切需要利用森林预测模型以分析森林覆盖变化中的关键驱动因素。针对澳大利亚科学院水土所(CSIRO)提供的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洲森林数据集,先后基于支持向量回归(SVR)、人工神经网络(AN
通过野外考察、实地走访、采集鉴定及资料整理,对广东国营洲瑞林场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发现药用植物共有105科300种;物种最多的为菊科,占比8.0%,具有优势科特征,而主体为小型科,以期更好地保护利用药用资源,开发洲瑞林场药用产业,实现药用植物的可持续利用。
沥青质分子容易聚集、易于沉析的性质给原油生产、运输和重质油加工过程带来许多问题。目前人们对沥青质分子结构、聚集性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对如何减缓或阻止沥青质分子聚集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内某石化公司减压渣油沥青质(AS-QT)和加拿大脱油油砂沥青沥青质(AS-CD),对沥青质进行化学修饰,并结合仪器分析方法研究化学修饰对沥青质超分子聚集的影响,揭示沥青质分子中某些基团对其聚
随着可持续绿色经济的不断发展,过氧化氢的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蒽醌法作为生产过氧化氢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流化床工艺及固定床工艺。与固定床蒽醌加氢工艺相比,流化床工艺氢化效率高,相关副反应及氢化降解物少,但是催化剂与反应液分离困难,造成设备能耗高,催化剂使用寿命缩短。因此,针对流化床蒽醌加氢催化剂利用率低、分离成本高等问题,本论文以设计具有蒽醌加氢活性和磁响应性的催化剂为目标,开展了磁性Pd基催化剂的
目前,石油开采已经进入到了以化学驱替剂为主要手段的三次采油阶段,这一阶段的油藏特点是含水率高、含油量少,如何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是目前石油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三元复合驱是一种可以有效提高石油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手段。然而三元复合驱的开采周期长、投入成本高,需要对三元复合驱技术进行科学的研究,以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本文提出基于边界值约束的小波神经网络,然后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三元复合驱辨识模型,应用近似动态
金属基钠离子负极材料由于其取材广泛、理论比容量和工作电压较高等优点而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但是,金属基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会遭遇到巨大的体积膨胀从而使电极材料发生粉碎,最终加快电极材料的比容衰退,这样就难以实现长循环稳定性;另一方面,金属基材料的导电性较差,这会很大程度上限制其电化学性能的发挥。由于碳基材料具有高的导电性、较强的稳定性和易于与金属材料整合等优点,所以通过制备金属和碳的复合材料并在协同作
实际地层中天然气水合物呈现层状、块状、结核状等多种分布形式。电阻层析成像(ERT)技术作为一种无损的可视化测量技术,通过测得介质内部电导率分布并成像,能够在较大尺度下认识水合物非均匀分布条件下的电学响应特性和研究水合物生成分解机理,本文将ERT技术引入到水合物电学实验测试中,建立基于ERT技术的水合物实验测试方法,旨在为天然气水合物生成分解过程的动力学机理研究提供测试技术手段与数据支持。主要包含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