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农村回族生育观念研究——以新添村为例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3599907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一个西北纯回族农村为田野点,分析了当地回族生育观念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首先,文章从生育目的、生育性别、生育数量和生育质量四个维度描绘了当地回族生育观念的现状。在生育目的上,村民们既将生育看做祖辈遗留下来的一种习惯,也将生育纳入功利性考虑的范围。在生育性别上,村民们的观念还比较传统,认为男孩在务农、养老、传宗接代以及增强家庭声望方面相比女孩更有优势。当然,现实情况也让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淡化了男孩偏好的观念,认为“现在的儿子还比不上女儿”。在生育数量上,该村绝大多数人都不主张只生育一个孩子,“一男一女”是人们的理想目标。在生育质量上,笔者重点考察了村民们对孩子教育和未来发展规划的看法。受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影响,村民们普遍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孩子职业选择上,村民们的态度也比较开明。
  在描绘了村民生育观念的现状之后,笔者结合当地高额彩礼的特征,梳理出了该村生育观念的基本逻辑。接下来,笔者以奥格本的“文化滞后”理论为基础,围绕婚姻、生育和家庭三者之间的结构功能关系,着重从婚姻模式、家庭功能和生育政策几个方面探讨了当地回族生育观念形成的原因。
其他文献
【背景聚焦】 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成立于2013年9月,是以研究与开发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推动慕课在各领域高质量地得到实施的学术性组织。中心目前下设了基础教育慕课研究所、教师教育慕课研究所与协作协调部,并联合我国清华大学附中等知名高中、初中与小学,分别组建了C20慕课联盟(高中)、C20慕课联盟(初中)与C20慕课联盟(小学)。这些C20联盟,专注于开发基础教育阶段各
期刊
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其复杂性也是国家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难点所在。在原有城乡二元体制所遗留下来的城乡社会差距不断增大的过程中,民族地区的村寨因自身基础薄弱以及村治主体的不明确,民族乡村社会发展缺乏足够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支撑。为加快解决民族地区贫困村庄的脱贫需求问题,国家适时地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以向贫困村庄分配与输送扶贫资源。但受制于中国传统的科层体制,项目制下的扶贫行动难以渗透到农村基层;同时在市场影响下,产业扶贫项目以及各项扶贫资金难以辐射众多偏远的民族村寨
民族杂居区作为国家重点关注扶持的特殊区域,从传统农村社会转型过渡到现代工业城镇社会过程中,其结构转化、人口迁徙和文化变迁,反映出国家整体性社会与多民族区域性社会的互动,凸显了当代中国民族与民族区域发展的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本文是一项有关于多民族杂居地区文化融合的民族学研究,立足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边城茶洞镇的实地调查情况,采用田野调查、历史文献、比较研究的方法对该区域进行个案研究,主要从共时与历时两个层面进行论述。一方面,从共时性层面来探讨汉族、苗族和土家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问题和文化互动关系,另
“油茶饮品”是云贵高原东南缘“新月形”地带多个民族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事项。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文献梳理发现,以往对油茶饮品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油茶饮品为媒介,对单一民族文化展开全方位的探讨;二是对食物的获取、生产和消费进行解析,探寻油茶饮食文化的起源、礼俗和流变;三是探讨油茶饮品在社会、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功能,以及对不同民族间油茶饮品的加工进行比较分析。遗憾的是,相关研究并未对各民族油茶饮品烹制方法等要素为何会趋同而展开深入的探讨,即对油茶饮品并非单一民族的文化专利做出解释;亦未对油茶饮品形
从古至今,藏族的丧葬习俗呈现出形式各异、内涵丰富的面貌。纵观藏族社会历史进程,从史前时期的最初土葬到苯教文化时期土葬风靡藏区,再到佛教传入藏区后天葬、火葬、塔葬等的风行,藏族丧葬习俗不仅始终贯穿于藏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造就了藏族丧葬习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首先,本文从藏族丧葬习俗的产生及其历史沿革展开,对藏族丧葬习俗产生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面貌进行分析,并简要介绍藏族史前时期、苯教文化时期、藏传佛教文化时期的主要丧葬习俗。认为藏族丧葬作为一种民俗仪礼形式的习俗,它的产生与传承不是偶然
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是什么,民族地区高校激发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是什么?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区域实践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思考。然层层剥笋地理论追问和现实考量,究其根源则不难发现,其众多的内外因素中,科技创新,特别是高校科技创新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之一。高校科技创新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这既有世界发达国家高校科技创新激发产业升级的先行案例,也有中国高校科技创新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土实践的成功示范,还有民族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助力经济转型的地区特殊性
隆湖移民区是以汉族为主要聚居群体的移民区域。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经济飞速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例如城镇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心理适应等问题,随着“依法治国”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法律人类学作为人类学、民族学和法学的交叉学科,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早在马林诺夫斯基《蛮族社会的犯罪和习俗》一书中就用大量的田野纪实向人们展示了蛮族社会的宗教礼仪和社会制度,这也是法律人类学的雏形---着重于个案纪实和功能问询。
  本文在进行田野纪实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当今世界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之一就是环境问题,并且环境问题的特点也是全球性的。沙漠引起的环境问题亦是如此,就如本文提到的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所导致的土壤沙化碱化,土地荒漠化,再加上处于沙漠边缘,甚至出现沙暴天气等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在当前学术背景下,面对这个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我们需要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加强这一领域的应用性研究。
  本文着重通过田野调查来进行沙漠边缘地区人类文化适应的研究。本文根据人与沙漠的关系,提出了人类对待沙漠的三种模式,即退避模式、防治模式、获利模式,对这三种模
孟子把人性归于善,认为教育就是扬善抑恶;荀子把人性归于恶,认为教育就是弃恶从善。不管是“人性善”还是“人性恶”,教育就是要教人抑恶扬善、引人向善。“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特质内涵和最核心的价值。我校在科学发展的路上,把“善的教育”作为一面旗帜引领学校特色化发展。  我校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培育至善之校的办学目标。培育至善之校,就是坚持“向善崇高”的办学理念,秉承“诚正为公”的校训,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