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两种基本形式,也是两种最重要的国际经济活动[1]。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国际直接投资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甚至已经远远超过国际贸易。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参与对外直接投资。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其成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而且从2004-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成功举办,都使得东盟地区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东盟地区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之一。近年来,中国对东盟地区的直接投资额快速增长,投资项目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传统的关于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研究,从国外来看,主要为发达国家之间的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有替代、互补和不确定三种关系[2]。从国内来看,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经贸政策更重视“引进来”,而较少强调“走出去”;另一方面,我国是吸引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使得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规模的影响,而关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少量的研究也侧重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竞争优势、区位选择、投资模式等方面。本文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选取东盟十国为研究对象,研究我国对东盟地区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首先,从静态角度和动态角度对已有的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理论进行梳理。从静态角度讲,介绍了蒙代尔的替代贸易理论、小岛清的互补贸易理论;从动态角度讲,介绍了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大量图表分析了我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和贸易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投资相对水平较低,投资总额增长较快,投资领域逐步拓宽,但也存在着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投资国别分布不平衡,投资经济环境不完善的问题;中国对东盟的进出口贸易,贸易规模增长较快,贸易地位不断提升,贸易结构逐步优化,但也存在着由于双边产业内贸易所占比例较大而存在经济竞争激烈等问题。然后,基于面板数据,建立引力模型,运用计量分析方法,从实证方面分析我国2003-2012年对东盟各国直接投资的进口和出口贸易效应,结果得出我国对东盟地区的直接投资贸易效应为正,即我国对东盟地区的直接投资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但由于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存在着国别差异,对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更为显著,而对老挝、柬埔寨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则较为微弱。最后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提出对东盟直接投资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宏观层面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中观层面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微观层面提升企业竞争力。政府、产业、企业三位一体共同促进我国对东盟地区的直接投资,进一步推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