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猪繁殖性能受品种、饲料、饲养管理、年龄和胎次等因素的影响。随着养猪业朝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越来越重视母猪胎次对繁殖性能的影响。本论文以浙江某规模化猪场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了不同胎次对母猪的生产性能影响,结果表明:(1)初生窝重一般1胎的较低,第2-5胎逐渐增加,第6胎后逐渐减轻;(2)产仔数和产活仔数从1胎到6胎,母猪随着胎次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第4-6胎处于高峰稳定状态,第7胎以后产仔数逐渐下降;(3)异常仔猪以第1胎的较多,而且与2、3、4、5、6、7胎差异极显著(P<0.01),其它胎次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4)受胎率1胎和9胎同2、3、4、5、6、7胎比较差异显著(P<0.05);(5)分娩率1胎、9胎和9胎以上的同2、3、4、5、6胎比较差异显著(P<0.05);(6)流产率不同胎次的差异都不显著(P>0.05),胎次对流产率的影响不大;(7)断奶至配种间隔1胎母猪最长,与其它各组差异显著(P<0.05),2~6胎随胎次增加逐渐缩短,7胎以上有一定波动;(8)母猪子宫炎、断奶后不发情或推迟发情、配种后不受胎、死胎弱仔、乳房炎和肢蹄病等发病率随母猪胎次的增加而上升,难产则主要发生在初产母猪和老龄母猪。综合上述结果,母猪以头胎繁殖性能最低,第2胎开始上升,第4~6胎达到高峰,以后繁殖成绩开始逐胎下降。因此,规模化猪场应根据母猪年龄及胎次适时调整母猪的结构,利用母猪的繁殖性能高峰期,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母猪的繁殖性能,提高养猪经济效益。集约化猪场较合理的胎龄结构一般以3、4、5、6、7胎约占60%,1、2胎不超过30%,7(不包括7)胎以上不超过10%为宜。生产母猪一般在7(不包括7)胎以上应逐渐淘汰,及时补充优质母猪,使母猪群稳定地保持合理的胎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