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本论文旨在探寻其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的必要与意义。论证时从不同模式类型的教学实例入手,对其在初中语文课堂运用的价值作了评价分析,并在剖析中发掘其现存的问题,旨在找出活动式教学举步维艰的深层原因。然后以语文活动式教学的流程、模式和类型为切入点,提出其有效实施的多种策略,以期为语文活动式课堂教学开辟新的出路。第一章旨在阐明语文活动式教学的提出背景,并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古代中西方的“知行观”虽有不同,但都强调活动对于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活动式教学既印证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符合青少年的心理成长特征,主要包括技能操作、问题解决、情感陶冶几种主要的惯用模式,并具有目标多元、内容开放、形式多样的基本特征。第二章试图对活动式教学引入初中语文课堂的可行性进行验证。新课程改革变革传统课堂的单一目标,倡导课堂三维目标的达成。而语文活动式课堂教学,借助多样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快乐中习得知识,发展能力;在合作中了解过程,掌握方法;在与老师的自由对话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价值观。第三章从个人教学实例出发,在反思自身失败案例的过程中尝试揭示现行活动式课堂教学一味追求形式,忽略实效的表面化、狭隘化、过度化问题。紧接着从参与课堂的主体层面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简单剖析,指出目标的模糊、主体间的交往失当和教师的调控失误都是造成活动式课堂教学问题的重要原因。第四章从活动式课堂教学的流程和模式类型入手,结合成功的教学案例,提出其有效实施的方法策略。同时,在活动式教学的评价方式上,注重鼓励,反对打击;提倡多元,反对单一。只有对语文课堂活动式教学中的参与主体及活动效果作出合理的评价与反思,才能为其突破桎梏寻求出路。最后,对初中语文活动式课堂教学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做提示说明。综上,语文活动式教学具有其实施的必要性。但同时,只有顺利、合理地突破围困语文活动式教学的囹圄,探寻适合其进步发展的策略,才能真正地实现语文和生活的连接,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