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具有极高的环境价值和生态效益,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湿地就已经开始成为国际研究的重点。洪湖是湖北省的大型淡水湖泊之一,洪湖湿地在调洪蓄洪、灌溉、渔业、航运、饮水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洪湖湿地的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造成了景观格局的不断变化。本文采用3S技术相结合的手段,以LUCC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实地调查研究,构建LUCC模型及景观格局指数体系,分别探讨了研究时限内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景观格局的变化,并对二者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本文的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第一部分为引言。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分别阐述了与本文研究目的相关的湿地研究、LUCC研究、景观格局研究理论,并探讨了研究中可能会用到的模型及数理统计方法。第三部分为实证研究。这一部分主要以洪湖湿地研究区为实例,对1995—2010年间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变化的状况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进而探讨二者在数量上的关系。第四部分为讨论部分。主要对研究中遇到的不确定性问题及研究结果、所得规律进行了探讨。第五部分为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针对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进一步改善的方向。本文的主要结论为:1)洪湖湿地保护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湖泊、水田和河渠坑塘。在15年的研究期内,湖泊、滩涂、水田、未利用地的面积随年份变化逐年减小;河渠坑塘、居民点的面积随着年份变化逐年增大。2)根据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双向动态变化率模型,可以看出土地利用双向转移的速度先减小后增大,整体上呈现减小趋势。说明土地利用类型逐渐稳定化和规则化。3)在15年的研究期内,研究区的整体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地利用的丰富程度和破碎度逐渐降低,研究区出现优势地类河渠坑塘,结合斑块类型水平指数可以看出,其破碎度逐渐降低,分布趋于规则化,并且形成了良好的连接性。4)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景观斑块之间的距离、复杂程度及景观格局的综合变化影响较大,人类活动的强度和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景观格局变化的强度和方向,人类活动作用下的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景观的异质性、不同地类斑块之间的聚集程度和连接程度,但不起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