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水平竞技比赛中常常出现的竞技成绩波动问题已成为当前运动训练学的研究热点问题,为认识竞赛片段过程中造成竞技成绩波动的复杂因素,本研究尝试运用空间学原理,对这种存在于现实竞技体育赛事活动中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力求从理论层面上认识它们。本研究将其概括为竞技空间、赛时行为空间以及赛时行为,并对其概念、内涵及其构成因素进行分析和验证,从空间学的角度分析竞技能力储备和运动成绩之间的转换载体与时空媒介,既解读赛时行为即时空间的特征及原理。首先,本研究基于现有竞技模型理论和空间理论提出理论假设:在高水平竞技比赛中,存在一种赛时行为空间,它是影响竞技成绩波动的关键因素。并且在此赛时行为空间理论假设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客观存在一种竞技空间结构,既第一空间;赛时行为空间是随着竞技赛事的产生而出现的具有即时性特征的第二空间。赛时行为空间,它是由竞技能力的五个方面能力储备的释放程度所构成的多维空间,且存在于第一空间中。其次,本研究对该理论进行了不同层面上的验证,力求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认识赛时行为空间存在的理论依据,找到不同属性运动员在赛时空间下的特征。本研究主要通过三个部分的内容进行分析和阐述,具体为:第一部分,在赛时行为空间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构建赛时行为空间理论模型,并对此理论模型进行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验证得出:自我实现欲、自我精神状态、目标清晰度、抗外界干扰能力、信念确认度等五个维度是影响赛时行为空间的关键因素。本研究考虑到体能、技术、战术和智能4种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在竞技能力储备阶段能得到适宜训练效应刺激的,而相比之下心理层面上却存在着训练效应与赛时效应的差异性,运动员在竞赛时所承受心理刺激效应是训练过程中无法模拟和体验到的,因此本文主要选用心理因素来进行模型的验证。第二部分,结合赛时行为空间理论,对我国健将级和二级女子短跑运动员进行了赛时心理状态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并运用SPSS13.0对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非参检验,结果表明:自我实现欲望U=104.500,P=0.066;目标清晰度U=124.000,P=0.226;抗外界干扰能力U=148.000,P=0.656;这三个维度的相伴概率P>0.05,差异不显著。而在自我精神状态U=49.500,P=0.000;信念确认度U=71.000,P=0.004这两个维度上的相伴概率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并运用三种非参数检验法对我国大学生优秀短跑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优秀短跑运动员较健将级短跑运动员表现出在“自我精神状态”和“信念确认度”两个维度上能力较弱的特征,且与健将级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的总体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其P=0.000;此外,从不同性别大学生短跑运动员的赛时心理状态的比较来看,表现出女运动员相对于男运动员的赛时心理状态较弱的特征。第三部分,依托赛时行为空间理论对我国健将级短跑运动员进行了赛时心理状态特征核心要素进行调查分析,并运用SPSS13.0对所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健将级短跑运动员的赛时心理状态核心要素由三维度12个题项构成,其三个维度分别为:技术动作与参赛预期确认度、心理及精神状态确认度和客观条件影响度,并发现心理及精神状态确认度对提高健将级短跑运动员的运动等级影响因子最大。另通过AMOS7.0结构模型的检验,发现某些女性的性格特征会影响赛时心理状态结构模型的负增长从而导致赛时行为空间的缩小。最后,本研究在通过对竞技空间、赛时行为空间以及赛时行为的理论概念进行讨论和界定以及一系列的分析和验证后,发现赛时行为空间存在的依据,找到不同属性运动员在赛时行为空间的差异性和具体特征。本研究为运动训练学研究领域的拓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切点,为广大体育从业人员在竞赛活动中科学认识和有效调控各种影响因素提供有意义的理论实践指导。本研究的局限在于:第一,虽然通过一系列分析和验证,且各项指标良好,但其适用性受取样范围以及研究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运动项目运动员进行验证,有待作者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调研;第二,本研究属于事后归因研究,而无法在比赛中对运动员进行真实的测验,因此受到一定的局限。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借用心理学中的ERP以及核磁共振等仪器对不同运动员进行脑活动的研究,力求从脑活动层面进一步证实赛时行为空间存在的科学依据。或在真实赛时时空中进行大量调研,以进一步考察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