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机勃勃的东南亚研究领域里,老挝研究鲜有成果。这些是由老挝内陆的地理环境、极不便利的交通、落后的经济等一系列综合因素影响所造成的。而关于老挝华人社会的研究,也在其他东南亚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发达的华人社会研究的对比下受到冷遇。即便有学者意于研究,也会因为资料的匮乏、陈旧等原因影响而进展缓慢。在本研究中,为填补老挝华人社会认同研究领域的空白,笔者亲历老挝调查,与当地华人进行访谈,搜集资料。在了解老挝华人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探讨老挝华人的认同意识。在研究中,笔者将老挝华人社会的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并对其特性加以概括为:壮大完善时期(从20世纪初——50年代初)、平缓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1975年)、发展停滞和萎缩时期(1975年——1986年)和复苏发展时期(1986年——至今)。并对华人社会进行解构分析:探讨华人社会的生物性、地理性、社会性和文化性等组合因素及对认同的影响,对华人社会的衣、食、住、语言等表象及信仰、价值取向、社会关系等内在因素进行描写论述,并与老挝社会进行同类比较。讨论华人社会所受到的来自老挝的同化因素的压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华人的认同意识。最后,分析得出老挝华人社会所具有的“根植”和“中线”的特性,并由此形成了在老挝和中国之间的“稳固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