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华文教师中华文化身份与教师角色观的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luoning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讨东南亚华文教师的中华文化身份和教师角色观的现状,以及中华文化身份对教师角色观的影响,本研究编制了《东南亚华文教师中华文化身份问卷》与《东南亚华文教师教师角色观问卷》对东南亚华文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1)东南亚华文教师的中华文化身份总体上看普遍得分较高,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和传播的方式和风格体现出来。(2)东南亚华文教师的教师角色观总体上得分较高,主要扮演的是言语示范和汉语教学的角色。(3)年龄不是影响东南亚华文教师中华文化身份和教师角色观的重要因素,但年轻的华文教师的中华文化身份认同有淡化的倾向。(4)学历水平是影响东南亚华文教师中华文化身份和教师角色观的重要因素,大专学历的华文教师的得分上明显地高于其他学历的华文教师。(5)随着教龄的增长,东南亚华文教师的中华文化身份和教师角色观的得分总体上有逐渐增长的趋势,尤其在言语示范与汉语教学者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教龄越长的华文教师越注重言语知识的教学。(6)中华文化身份的认同状况对东南亚华文教师的教师角色观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尤其是生活习惯和社交因子。
其他文献
日常性学业复原力是复原力在教育领域内的探索。日常性学业复原力是学生在经历过一些日常性学习困扰、学习挫折、学习压力后个体仍能很好发展的心理特征。研究者也就其影响因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说兴趣是学习的添加剂,归根到底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结合平
期刊
目前,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国家对人才的重点培养,让我们对大学生和大学生的学习更为关注。基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我们将从课堂学习行为的基本角
20世纪末,中国部分重点大学在本科生教育中推行通识教育,发展通识课程项目。由于多方面原因,不少大学的通识课程效果并不理想,通识课程统整的概念由此产生,如何提升通识课程教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