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场作用下超塑性焊接实验装置研制及UHCS超塑性焊接

来源 :河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yu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场可以改善材料的超塑性,将材料电致超塑性效应与固态焊接技术有机结合以开发新的固态焊接技术,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和工业应用前景。本文研制了一种可以提供强电场环境的超塑性压缩和固态焊接实验装置,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并开发了电场环境下材料压缩超塑性和超塑性固态焊接新技术。本文研制的实验装置主要包括四个系统:高压电源系统、施加径向电场的电场装置、加热及温度控制系统和加载及数据采集系统。该装置具有以下功能:可在试样表面提供的电场类型包括直流、交流和脉冲,试样与环状电极接法共12种;电场强度范围为0~15kV/cm,工作温度范围为室温~950℃,试验机压头速率范围为0.02~60 mm/min,试样表面场强均匀、试样及电极与试验机之间绝缘良好;装置可对电场作用下超塑性压缩变形全过程进行实时跟踪、记录、数据处理及显示。本文以1.6%C超高碳钢(UHCS-1.6C)和40Cr钢为研究对象,在自制的实验装置内进行了电场作用下球化退火态UHCS-1.6C钢单向超塑压缩实验及其与盐浴循环淬火40Cr钢超塑性固态焊接实验研究,分别探讨了电场和超塑工艺参数对UHCS-1.6C钢超塑压缩力学特性和UHCS-1.6C/40Cr焊接接头的影响,初步讨论了电场作用下压缩超塑性作用机制和固态焊接接头形成机制。实验结果表明:球化退火态UHCS-1.6C钢在变形温度760~800℃、初始应变速率(0.75~3.0)×10-4s-1变形条件下进行电场作用下超塑压缩变形时,呈现出较好的超塑性效应。在变形温度780℃、初始应变速率1.5×10-4s-1条件下,试样接正、负极时外加电场均使UHCS-1.6C钢稳态流变应力降低,其中以试样接正极时效果更显著,在外加电场强度E=3kV/cm时降幅达到10.5%;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m值由不加电场的0.28升至0.46,变形激活能显著降低;外加电场更有利于UHCS-1.6C钢压缩试样边缘区晶粒保持等轴状,但在超塑压缩过程中没有新相生成。经盐浴循环淬火40Cr和球化退火态UHCS-1.6C钢,在试样接正极,电场强度3kV/cm、保温时间20min、预压应力56.6MPa、焊接温度780℃和初始应变速率1.5×10-4s-1条件下焊接8min,超塑焊接接头拉伸强度达533MPa,为40Cr母材强度的76%,比不加电场时接头强度提高15%。经大量超塑性压缩和固态焊接实验使用表明:本文研制的整套装置功能齐全、测试精度高,解决了高温、高电压和动载荷情况下的绝缘问题,使用安全可靠,操作方便,可以满足固体材料在强电场环境下超塑性压缩与超塑性固态焊接实验及应用研究的要求。
其他文献
中国2003年成为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7年成为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的同时,中国的石油消费无论是从增长速度、进口数量,还是从消费规模都成为世界各国关
加热炉是轧制生产环节中重要的热工设备,合理控制钢坯出炉温度不仅能保证轧制质量而且能够降低加热炉燃料的消耗,特别是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建立有效的加热炉钢温模型,推算
板料软模成形工艺是近年来材料成形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传统软模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颗粒或可压缩粉末软凹模板材成形新工艺,对筒形件拉深成形进行了理论分析、对成形过程中
修边和翻边成形能够实现装配、美观、强度等的要求,是板料冲压成形过程较为重要的一个工序,在汽车覆盖件和五金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传统的修边和翻边模具设计过程中采用了
<正> 一、会议概况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受中国核能动力学会研究堆专业委员会委托,于1990年4月23日至25日在湖南省怀化市举办了全国研究堆学术报告会。
钢绞线锚夹具组装件静载试验用于测定钢铰线的最大破断力、伸长量和锚夹具的效率系数,并以此作为钢铰线生产和进场使用是否合格的判断依据,同时选出在静载试验中相应的锚夹具组
该文综述了居室环境螨类的孳生率、分布、季节消长、种类,所致变态反应性疾病即螨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炎和慢性荨麻疹等的诊断和治疗,及其寄生于人体呼吸系统、消化
随着科学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数值模拟分析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和制造之中,特别是在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与制造阶段更受重视。传统的基于类比、经验和试验的设计
带钢经过连续轧制或酸洗等一系列加工处理后需卷成一定尺寸的钢卷。由于辊系的偏差及带材厚度不均和板材不齐等种种原因,使带材在作业线上产生随机偏离现象。它使卷取机卷成
老龄化人口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在银发浪潮的冲击之下,传统的单单以解决老年人生理需求为目的的家庭养老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当代老年人日益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