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胜利油区年新增探明储量中低渗储量所占比例高达40%~50%,而低渗油藏的采收率仅为18.62%。因此,深入认识低渗油藏,提高低渗油藏的开发效果成为胜利油区目前研究的一大热点。论文基于这一前提,以胜利油区具代表性的低渗透油藏为例,采用储层地质学、灰色关联分析等理论与方法,以岩心实验分析为重点,对胜利油区低渗透油藏孔隙结构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低渗油藏的水驱油特征及孔隙结构、注水水质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创新性认识如下:(1)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粘土矿物及束缚水饱和度偏高是胜利油区低渗储层的主要成因,其中压实作用和自生粘土矿物的胶结—充填作用的相互影响使得胜利油区低渗层的孔隙结构异常复杂。(2)胜利油区低渗油藏孔喉细小,喉道半径平均值仅为0.5856μm。均质系数与渗透率、孔喉半径平均值相关性较差,这是与中高渗油藏的明显区别;分选系数、变异系数和孔喉半径最大值与渗透率或孔喉半径平均值正相关,而岩性系数、特征结构系数和排驱压力与渗透率或孔喉半径平均值负相关。(3)对于不同渗透率级别的低渗储层来说,影响水驱油效率的主要孔隙结构参数明显不同,其中变异系数对低渗油藏驱油效率的影响最大,均质系数的影响最小。因此,对于不同渗透率级别的低渗层进行分类时应选择不同的参数。(4)胜利油区低渗透油藏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呈现“水相两级化”特征。对于水相正常或特高型的油层,可以用提高排液量的方法以保持稳产;对于水相特低型的油层,则需要进行降压增注措施以保持稳产。确定了束缚水状态时油相流动的渗透率下限为0.843×10-3μm2。(5)注水水质与储层不配伍将引起储层渗透率的下降,其中悬浮固体颗粒的伤害高达50%~60%以上,结垢引起的伤害为30%~60%,与储层配伍的水质驱油效率高于与储层不配伍的水质7~8个百分点。因此,加强水源的水质管理对低渗储层的增产有显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