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生产总体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为工业化的顺利进行和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由于各地区在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条件、地理环境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区域间劳动生产率的非平衡特征仍然较为明显。据相关研究测算,2013年中国东部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分别是中、西部的1.62倍和1.81倍。从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视角看,家庭经营收入是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源泉,而偏低的劳动生产率成为制约其经营收入提升的瓶颈,因此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长期存续势必加剧农民收入的不平等。鉴于全面小康的短板在于贫困农民能否增收,农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将不可避免影响到该目标的如期实现。由此,探究中国种植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动态演进及其形成机制对于促进区域间农民收入的平衡增长乃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综述学术界相关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大多关注地区差异概况、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但尚未深入分析地区差异的复杂演进过程,更加无法解释其形成机制。为此,本文将基于2000—2017年中国31个省份种植业的面板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将劳动生产率的跨期变动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动、技术进步、资本劳动替代、土地劳动替代和产出结构调整5种效应,随后借鉴反事实分析法构造单因素及多因素影响下的劳动生产率虚拟分布,以此探讨种植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动态演进及其形成机制。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种植业劳动生产率在省际和区际层面均呈现显著的差异性。就动态演变规律而言,2000年以来中国种植业劳均产出地区差异总体上呈现扩大态势,在整个研究期内其经历了“扩大(2000—2003年)—缩小(2003—2009年)—再扩大(2009—2012年)—再缩小(2012—2017年)”交替演进过程。(2)深入探究此演变的驱动机制发现,受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速度空间差异性的影响,技术进步是第一阶段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动因;随后,受益于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业税取消等相关惠农政策的实施,技术效率改善和产出结构优化共同推动了此差距逐步缩小;在国家良种补贴政策的地区差异化的影响下,产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导致第三阶段种植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距再次扩大;直至最近,随着农地适度规模化经营的逐步推进,土地劳动替代效应和产出结构效应促进了地区差距再次缩小。因此,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2种效应是2010年之前中国种植业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而投入和产出结构调整则成为近年来其地区差距缩小的重要动因。上述研究结论包含的政策启示为提升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完善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及适度推进农地经营权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