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和意义:以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和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两种赤潮生物为材料,筛选可快速、灵敏、高效控制赤潮藻生长的化学除藻剂。同时,对所筛选除藻剂进行除藻机理的研究,以期为赤潮的应急治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将不同剂量二氧化氯、双季铵盐、特丁基三嗪等作用于不同起始藻细胞密度的球形棕囊藻或塔玛亚历山大藻,通过测定不同作用时间藻细胞悬液的光密度并结合显微观察与细胞计数,研究二氧化氯等对赤潮藻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在对比分析不同化学物的除藻效果、毒性等的基础上,选择二氧化氯进一步测定和分析其对藻细胞叶绿素a、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及核酸的影响,并借助电镜探讨了二氧化氯的除藻机理。 结论:球形棕囊藻起始细胞密度为2.35×109、1.18×109、4.70×108、1.18×108cells·L-1时,二氧化氯在96h的有效灭藻浓度依次为2、1.5、1、0.4 mg·L-1,棕囊藻藻密度越高,灭藻所需二氧化氯浓度越高,但二氧化氯的需要量与藻密度并不成正比关系,藻密度越高,杀灭单位藻细胞所需二氧化氯浓度越低;双季铵盐对球形棕囊藻(藻密度5.8×108 cells·L-1)和塔玛亚历山大藻(7.0×106cells·L-1)96 h有效控制和杀灭浓度分别为0.8 mg·L-1与0.4 mg·L-1;特丁基三嗪对球形棕囊藻(1.24×109cell·L-1)与塔玛亚历山大藻(7.8×106cell·L-1)96h有效控制和杀灭浓度分别为0.3mg·L-1和0.2mg·L-1。综合考虑所筛选药剂的毒性、成本和有效性,二氧化氯、双季铵盐、特丁基三嗪在赤潮控制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其中二氧化氯更能满足赤潮治理的7条原则,为此我们进一步研究了二氧化氯对赤潮藻作用的机理。二氧化氯不仅可影响藻细胞叶绿素、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的含量,而且还能破坏藻细胞膜系统致使细胞膜屏障功能受到破坏,重要生命物质外漏,最终导致藻细胞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