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区”是城市功能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封闭式现代化住区模式的发展,其对于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彰显。一方面因部分封闭住区规模体量过大,阻碍了城市交通的顺畅,另一方面由于当前主流住区形态趋向于封闭,严格的界定了内外空间,造成了街道活力的丧失。除此之外,空间的封闭浪费了城市空间资源,功能配置不全降低了居民生活品质,住宅建筑单调呆板使城市特色丧失。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建设“街区制住区”作为缓解我国城市问题的重要理念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开放的住区空间,不但可以增加城市路网密度,缓解交通拥堵问题,而且有利于住区内部主要道路融入城市路网体系,促进居住功能和城市街道生活的有机融合,从而提升城市活力。青岛,作为滨海港口城市,因其特殊的殖民城市历史,其最初的城市建设受西方城市规划理念影响严重,以开放街区为主,目前青岛老城区仍保留开放的街区制住区形式。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这部分街区制住区在交通、公共设施、绿地系统等方面逐渐无法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城市活力逐渐丧失,对城市发展也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因此,本文以青岛街区制住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街区制住区以及住区开放性设计的理论及实践的梳理,通过对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分析,对青岛城市街区制住区空间提出开放性优化发展策略进行相关研究,以期为改善青岛街区制住区现状,提升城市整体空间形态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基于对街区制住区及住区开放性设计前期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理清住区设计理念的发展历程,总结住区开放性设计的核心以及我国在该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青岛城市进行了系统分析,回顾了青岛市城市格局与住区空间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两者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互动关系,总结青岛城市形态特征及现存街区制住区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从城市角度出发,分析青岛城市对于现有街区制住区的改造需求,以及为调和封闭与开放住区差异化空间、完善城市形态而产生的对新建街区制的需求。在明确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经典开放住区案例的分析,从功能层面、交通层面、景观层面、管理层面、居住层面提取街区制住区的开放性设计及发展策略。最后,文章以青岛典型街区制住区为例,对开放性发展策略进行应用尝试。一方面对现有街区制住区进行优化设计,重点在保留传统街区制住区空间肌理的前提下,从交通组织、公服设施配套、绿地开敞空间的落实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升,以使其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对未来规划新建街区制住区空间的发展,提出前瞻性的开放发展理念,使得原有与新建住区多层次、全方位共同作用,从而完善青岛城市形态,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可行性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