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V相关胃癌中SNAIL生物学作用及调控机制的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ckfai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最早被发现有致癌能力的DNA病毒,全世界大约有90%的成年人感染EBV,并且其也是首个被发现可以编码mi RNA的病毒。至今为止,人们发现EBV共编码生成25种mi RNA前体和44种成熟的mi RNA,其中4种mi RNA由EBV基因组中的BHRF1区编码,而剩下的40种均由BART区编码。mi R-BARTs在鼻咽癌和EBV相关胃癌(EBV associated gastric cancer,EBVa GC)中呈高表达,并且在转录后水平参与调控多种基因的表达。SNAIL是一种保守的具有锌指结构的转录因子,SNAIL家族有三个成员分别是SNAI1(SNAIL)、SNAI2(SLUG)和SNAI3(SMUC)。SNAIL是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标志物,在肿瘤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SNAIL过表达可以通过抑制宿主的免疫监视能力促进肿瘤的转移及复发。目的:探讨在EBVa GC和EBV阴性胃癌(EBV negative gastric cancer,EBVn GC)中SNAIL的表达情况,明确EBV-mi R-BART12对SNAIL表达的调控作用,为阐明EBVa GC的发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1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BVa GC细胞系(GT38、GT39、SNU719)及EBVn GC细胞系(SGC7901、AGS、BGC823)中SNAIL基因m 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2免疫荧光检测SNAIL在细胞内的定位情况。3分别在EBVa GC和EBVn GC细胞系中转染EBV-mi R-BART12的抑制物和模拟物,随后提取细胞总蛋白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SNAIL蛋白表达的变化。4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SNAIL是否为EBV-mi R-BART12的靶基因。5 Transwell和CCK8实验检测EBV-mi R-BART12及SANIL小干扰RNA(si SNAIL)对胃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EBV-mi R-BART12及si SNAIL对胃癌细胞周期或凋亡的影响。6放线菌酮(Cycloheximide,CHX)实验检测SNAIL蛋白降解情况。结果:1 q RT-PCR实验结果表明,在EBVa GC细胞系中SNAIL的转录水平明显低于EBVn GC细胞系;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在EBVa GC细胞系中SNAIL蛋白表达明显下调。2在EBVa GC细胞系中SNAIL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且荧光强度明显弱于EBVn GC细胞系。3在EBVa GC细胞系GT39和SNU719中转染EBV-mi R-BART12抑制物可上调SNAIL蛋白表达,在EBVn GC细胞系SGC7901和BGC823中EBV-mi R-BART12模拟物可明显抑制SNAIL蛋白表达。4双荧光素酶实验结果表明,EBV-mi R-BART12可直接靶向结合SNAIL编码基因的3’-UTR区域。5 CCK8和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EBV-mi R-BART12模拟物可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6通过转染si RNA下调SNAIL蛋白表达,发现si SNAIL可以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与增殖能力。7 CHX实验结果显示EBV-mi R-BART12模拟物可促进SNAIL蛋白的降解。8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BV-mi R-BART12抑制NF-κB信号通路。结论:SNAIL蛋白在EBVa GC细胞系中明显下调,EBV-mi R-BART12可靶向结合于SNAIL的3’-UTR区域进而抑制SNAIL蛋白的表达。另外,EBV-mi R-BART12可促进SNAIL蛋白降解,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及EMT过程。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随着医学的进展,外科手术、放疗、化疗、生物及靶向治疗等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肿瘤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大大提高。临床医生对于癌症的治疗不再局限于消除和缩小肿瘤实体,而更加重视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癌因性疲劳(cancer related fatigue,CRF),是最易困扰患者生活质量的症状之一,由于临床重视程度不足和干预手段的缺乏,相比其他已有可靠防治措施的症状,疲乏更能让患者感到痛苦。
目的:观察柯诺辛碱B(Corynoxine B,Cory B)对百草枯(Paraquat,PQ)诱导的TDP-43异常聚集的SH-SY5Y细胞模型神经保护作用,并进一步研究其对自噬的调节作用及TDP-43聚集的影响。方法:1.建立异常聚集的TDP-43细胞模型。实验分组(1)正常对照组(2)PQ处理组。根据文献,采用1mmol/L PQ诱导SH-SY5Y细胞,建立异常聚集的TDP-43细胞模型;采
目的: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dex SIRI)作为一种新型的炎症指标,包含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其计算方式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反应了体内三个不同的炎症和免疫途径,有研究认为SIRI与肿瘤的预后存在一定关系。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是传统意义上是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其同时在系统炎症反应
目的:一直以来,TNBC的主要治疗方式是化疗,疗效无明显提升。近年来,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上取得了显著临床疗效,在三阴乳腺癌中目前未发现特异性高的有效的分子靶点,因此筛选参与调控三阴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与转移相关的基因是目前的探索和研究热点。方法:检索TCGA数据库分析TMEM9在乳腺癌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体外培养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和不同亚型的乳腺癌细胞株Bca
自谷歌和亚马逊在2006年首次引入“云计算”的概念以后,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迅速发展并成为一种重要的计算基础设施。外包计算作为基本的云计算服务模式,它可以允许企业、组织和个人租用具有强大计算和数据存储能力的云平台来完成本地端的计算任务,从而极大地减轻了用户的计算负担。然而,用户数据的敏感性和云服务器的不可信任性给这种富有前景的计算模式带来许多安全挑战。一方面,用户的数据通常包含一些隐私信息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索富含AT的相互作用结构域蛋白1A(At rich interacting domain protein 1A,ARID1A)基因在肝癌发展中的调控作用,及ARID1A基因变异或表达水平变化与肝癌免疫微环境的相关性,以期为优化肝癌免疫治疗策略提供线索。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杂交捕获法检测了 81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体细胞突变
研究目的:尿源性干细胞(Urine-derived stem cell,USCs)也被称作尿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可以从尿液中分离得到并且具有巨大应用前景的间充质干细胞。而膀胱癌作为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其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和尿液中的USCs互相作用。虽然已有多种间充质干细胞被确认会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造成不同影响,但USCs和膀胱癌之间的具体作用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本论文旨在从人尿液样本
随着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人口老龄化和艾滋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的大量增加,以及癌症化疗和器官移植等医疗方式的深入应用,以念珠菌为主的真菌系统性感染发病率和致死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唑类药物(氟康唑(Fluconazole,FLC)、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等)对系统性真菌感染疗效显著,是临床上治疗真菌感染的最常用药物。其中,代表药物FLC因为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少、价格适中,是治疗系统性
目的:探讨囊腔型肺癌MSCT表现特征和相关病理基础,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20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经手术及穿刺病理证实的囊腔型肺癌患者45例(其中腺癌40例,鳞状细胞癌4例,小细胞癌1例),43例单发、2例多发,患者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58±10岁,其中男性34例、女性11例。根据囊腔和实性结节位置关系,采用Mascalchi分型分为
脓毒症相关脑病(sepsis 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SAE),是发生在脓毒症的患者中出现的一种神经系统并发症,目前有多种机制学说,多个研究认为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导致脓毒症患者出现神经系统障碍、最终发展成为脓毒症脑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miRNA可以作为脓毒症的有效生物标志物,并有助于区分脓毒症的各个阶段,多个miRNA在脓毒症相关器官功能障碍中存在表达差异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