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的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表现为地区收入水平以及经济发展速度差距过大,从而带来了区际关系恶化、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因此,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值进行测算,并对影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制因素进行研究,有利于引入新的变量控制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促进区域经济主体间相互合作,从而对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运用系统理论和协同学理论分析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博弈的复制动态模型,并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得到:地理区位条件是影响落后地区追赶发达地区速度的重要变量,而制度因素通过改变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合作利益来影响发达地区合作积极性,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进程。其次,从区域要素投入协同发展度、区域经济产出协同发展度和区域经济有序度三个方面选取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测算指标,然后运用中国1998年至2013年各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并逐步上升到更高级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阶段;区域经济要素投入协同发展水平也呈现出三个阶段演变的特点;区域经济产出协同度呈现“V”字形变化趋势;区域经济有序度在2005年之前波动幅度较大,之后以上升趋势为主。最后,利用中国1998年至2013年各省份数据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建立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探讨了地理区位条件硬条件和制度因素软条件对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以交通密度差异为代表的地理区位条件、以产权指数差异为代表的政府干预经济程度以及市场一体化三者中,政府干预经济程度和市场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地理区位条件影响较小。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加强要素空间流动、促进市场一体化,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区域经济有序度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