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单腔气管插管CO2人工气胸法与双腔气管插管法在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对病人呼吸、循环的影响,并进行术中安全可行性评估及术后并发症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5月至2014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解放军174临床学院胸外科行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20例,各例均行CT检查明确诊断为食管中下段癌。患者年龄39-70岁,男女不限,ASA Ⅰ~Ⅲ级,无其他心肺等其他脏器疾病。将此120例患者设分为单腔气管导组(S组)和双腔支气管导管组(D组),每组60例。收集HR、MAP、SpO2、Ppeak、PETCO2、血气分析等呼吸、循环指标,采集麻醉诱导前(T1)、插管定位成功后20min(T2)、右肺萎陷20min(T3)、60min(T4)、鼓肺双肺通气后30min(T5)的数据,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体重、右肺萎陷的质量、右肺萎陷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以及使用麻醉方法时术中与入室基础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6、7。两组术中循环稳定,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相比,S组T3、T4点pH值显著降低(P<0.05); PaO2也明显高于D组;两组各时间点SpO2无统计学差异;S组T3、T4点PaCO2、PETCO2均显著高于D组(P<0.05),而Qs/Qt升高均明显低于D组(P<0.05);Ppeak各时间点无显著差异。见表7。与D组相比,S组插管成功率高,导管定位时间、咽喉及气管粘膜损伤均明显降低(P<0.05);而术中双肺通气、术中更换导管次数、术中脱机双肺萎陷匀明显高于D组(P<0.05)。见表4。S组术后声嘶、喉痛的发生率低于D组(P<0.05);D组纤支镜下观察气管隆突、左支气管黏膜水肿发生率高于S组(P<0.05);两组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6。S组所有患者在右侧C02人工气胸后PaCO2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D组升高较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于正常值,引起酸中毒、允许性高碳酸血症,S组58例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另外2例出现严重酸中毒、高碳酸血症,PaCO2高达89.26mmHg, pH值低至7.105,最终改置双腔管完成手术;两组T3、T4时Ppeak较T2、T5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右肺萎陷时Qs/Qt较正常未吸氧及双肺通气时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组升高尤为明显,与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腔气管插管CO2人工气胸法是一种新型的适用于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的麻醉方法,可用于大多数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但对于低血容量和左心功能不全及术前氧合指数小于300mmHg的患者手术时最好应用双腔支气管导管进行OL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