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亡”、“無”用法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xs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亡”在今天多用为“死亡”、“消亡”、“丢失”等意义,而在甲金文、楚简、汉魏六朝及唐代碑刻中有动词“没有”和否定副词的用法。但从金文时就有“無”取代“亡”作为动词“没有”和否定副词的趋势,秦代基本完成,并且出现“無”“毋”混用的现象;而传世文献中却很少“亡”用为副词的例子,只在东汉《汉书》和敦煌《尚书》残卷中发现“亡”用为副词的用例,本文试图结合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描写“亡”“無”用法的演变轨迹。 本文共分五章,分别是:甲金文中“亡”、“無”的用法,讨论了卜辞中“亡”作为否定副词的判定及其用例的分类,金文中“亡”、“無”用法及其南北方差异;楚简中“亡”“無”的用法;秦汉简及汉魏六朝、唐代碑刻中“亡”“無”的用法;传世文献及敦煌残卷中“亡”“燕”的用法,并且探讨了“亡”的动词“没有”义和副词的用法演变规律以及东汉和敦煌残卷中出现“亡”作否定副词用法的原因。
其他文献
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台湾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政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方思潮涌入,知识分子面对着东西文化的碰撞,一批具有叙事意识的作家逐渐成长起来。以《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叙事作品,《红楼梦》的空间叙事艺术却一向并不被声势浩大的“红学”所重视,虽然在事实上,空间叙事是《红楼梦》叙事艺术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本文首先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