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代家庭杂剧包括描述家庭成员的生存状态、家庭关系、生命历程和家庭生活中的伦理道德,以及涉及男女缔结婚姻、成立家庭过程等与家庭相关的杂剧。因此元杂剧中演述婚恋关系、亲属关系的相关杂剧,以及部分从家庭角度展开剧情或关乎家庭生活题材的历史剧、公案剧、社会剧皆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以中西方叙事理论作为切入点,立足本土,中西参照,通过对家庭叙事题材元杂剧的解读,挖掘其叙事模式的丰富内涵与独特形式,为从不同角度研究元代家庭杂剧的叙事艺术做以粗浅的尝试。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主体部分由上、下两编构成,上编元代家庭杂剧叙事内容解读,从剧作文本着手,集中于阐释婚恋关系题材、亲属关系题材类剧作及其社会文化意蕴;下编元代家庭杂剧叙事艺术研究,分别从叙事时间、空间建构、叙事视角、情节结构等方面对元代家庭杂剧的叙事艺术进行探讨与研究。论文主体部分共包括六章内容。第一章,元代家庭杂剧之婚恋关系题材剧作阐释。从缔结婚姻前后的婚恋情况将剧作分为恋爱关系剧与夫妇关系剧。恋爱关系剧主要描述缔结婚姻之前青年男女间感情的纠葛与磨炼,如对真挚爱情的憧憬,守护爱情的坚贞,以及爱情遭到阻碍破坏时的抗争等;亦包含文士与娼妓间的特殊恋情,表现当时文人对于世俗情爱的虚幻美梦。通过剖释此类剧作的取材来源,借由其中蕴含的典型情感模式与理想行为观念,折射出丰富的文化意义。而多元化的夫妇关系主要包括夫妇恩爱、家庭和睦;夫妇不谐、妻妾纷争等,解读相关剧作,进而由元代社会的婚姻观念与婚姻制度、剧作传达的婚恋观与家庭伦理观等角度来探析夫妇关系剧的时代特征与文化意蕴,从中透露出剧作家对伦理道德观念的取舍,展现其所绘制的家庭与婚姻状态的理想蓝图。第二章,元代家庭杂剧之亲属关系题材剧作解读。通过理清亲属的涵义及社会认定,将亲属关系细分为父子、母子与同辈关系等。剧作家多借助剧中的父亲角色表达对于树立和谐有序的家庭伦理规范的期待,通过父亲形象与父子关系在剧中的呈现,表明父子关系逐渐开始被较为全面地重新认识。而多带有符号化或脸谱化色彩的“非真实”的母亲形象,皆是男权话语体系下理想建构与价值认同的有意设定。同辈关系剧主要涉及同胞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和睦有序,宣扬传统儒家伦理道德中兄弟亲善、兄友弟恭之思想;因嫡庶亲疏间的财产继承分配问题而引发的家庭纠纷,借助官府的权威,对扰乱与破坏正常伦理秩序的行为做出制裁,借此了解剧作家惩恶扬善的社会理想及其道德评判准则;另由结义兄弟的相处映射社会现实,揭露潜存的社会普遍问题。第三章,元代家庭杂剧的叙事时间研究。论文主要集中于文本叙事上,由于不探讨舞台叙事而不牵涉舞台表演时间。从顺叙、预叙、倒叙三方面剖释家庭杂剧中的叙事时序,剧作或采用自然时序叙述事件始末,使剧情连贯紧凑,故事线索清晰;或提前交代人物命运及预示结局,折射个体生命的脆弱与无助,表达对善恶有报的诉求;或追述过往,拓展故事时间,增加剧情容量。按照剧作叙事时间与故事实际发生时间的对照关系,根据叙事重心或氛围感情的需要,采取场景、概述、省略、减缓与停顿等方式合理调控叙事时间,把握叙事节奏。在叙事频率的处理上通过单一叙述、概括叙述、重复叙述等手段,可知剧作家在人物塑造与情节安排上的叙事策略。第四章,元代家庭杂剧叙事的空间建构。由家庭场所、社会场所、“虚幻”空间作为剧作故事空间范围展开,从家庭内部空间自身的对立、家庭内外部空间的相互对照及关联、现实空间与“虚幻”空间的比较,对元代家庭杂剧故事空间的对照关系进行论析,并进而探讨故事空间在塑造人物形象、辅助剧情演进、表达主题意义等层面的功用。第五章,元代家庭杂剧叙事视角研究。首先考察叙事视角的承担者,由叙述者与文本两种角度进行剖析叙事视角的不同模式类型,从剧作对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的运用,探究元代家庭杂剧对叙事视角的选择及其叙事手段。剧作叙事空白的设置与叙事时间机制关联,为剧情发展的逻辑性与合理性提供辅助,而剧中人物视角的差异、对立及内在统一性,表现多维视角所传递的不同效果与审美内涵。第六章,元代家庭杂剧叙事情节结构研究。元代家庭杂剧透过剧作文本显层结构的叙事层面,去阐释潜隐结构中的社会文化背景,显层结构的情节线索穿插交错,与潜隐结构之文化意蕴相互呼应;剧作采用紧密围绕中心展开叙事、预先设定前情铺垫、巧借剧情突转等叙事技巧;此外,尤为注重剧情结构上的连贯与跳跃,并将家庭人物关系、日常生活琐事及人物的遭际与境遇变迁作为剧作结构线索的重要依托。